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乒乓世界》2008,(3):66-66
张燮林——直板长胶削球打法的张燮林.球路刁钻.擅长滑板进攻.人送绰号“魔术师”。第27、28届世乒赛团体赛.作为主力的张燮林两次在决赛中出场.他发挥稳定,尽显大将风度,为中国队团体夺冠立下了大功。  相似文献   

2.
第一个:我乒乓球队刚刚飞抵哥德堡机场,一位匆匆跑来的外国记者挤上我们乘坐的轿车,端起相机把镜头对准了张燮林……抢拍不去的当年,许多外国的教练和队员称张燮林是“魔术师”,称他削出的球是“打不断的杨柳”。日本名将三木对张燮林的球说得更神——“象是火,呼地一下子就烧起来,一点儿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如今,他早已成了中国女队的主教练。但是,在外国队的眼中,张燮林的神秘不仅依旧,而且更加不可捉摸了。你看他,无论场上比赛气氛轻松也好,整个激战紧张到白热化也好,自己的队员赢也好,输也好,——他总是一个姿势:叉臂抚着双肩,脸上风平浪静,稳稳如山坐在教练席上。要想从他脸上预测出  相似文献   

3.
1996年12月15日,是乒坛宿将张燮林特别值得记念的日子。这天,国际乒联为表彰张燮林执鞭中国乒乓球女队二十多年培养出的许许多多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以及他为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特地授予他“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据悉,在国际乒坛上获此殊荣的仅此一人。 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阿德哈姆·沙拉拉向张燮林颁发了奖状。沙拉拉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他从小喜爱看电影,在电影里他看到了张燮林击球的英姿,不禁心生羡慕,并模仿张燮林打球的动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概在1990年左右,国际乒联开始公布世界种子选手排名,邓亚萍一直当仁不让,名列榜首。众所周知,邓亚萍是张燮林最得意的女弟子。“名师出高徒”。在去年  相似文献   

4.
今年64岁的张燮林曾在世界乒坛留下很多的“第一”。6月9日,在参加了举世瞩目的雅典奥运会圣火北京站传递活动之后,他感慨地说: “这个第一次真是令人难忘。”与前奥运冠军吕林一样,张燮林被中国奥委会推荐并入选为148名火炬手之一。自从乒乓球项目于1988年首次进入奥运会后,他连续参加了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和悉尼四届奥运会,但作为奥运火炬手,还是生平第一次。  相似文献   

5.
张燮林被称为福将,是因为在人们的眼中,他统领的中国乒乓女队在世界大赛中似乎总是好运当头、一帆风顺,轻轻松松地披金挂银。是的,这些年来中国乒乓女队的水平一直处于峰顶,而张燮林个人的努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承认。然而在他的心中还长存着一份对妻子、女儿的歉疚。近水楼台未得月时下,就在望子成龙的家长到处拜访名教练的时候,殷鸣虽有个名教练的父亲可却近水楼台“得不到月”。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体委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一个明亮温暖的隔间里,我见到了上任不久的张燮林同志,前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现任乒乓球管理中心副主任。 张燮林衣着整洁,他的办公室布置得同样干净整齐,桌边放一盆常绿植物,显得生机勃勃。早在拜访之间,我就精心准备了不少有关张燮林同志个人教练生涯回顾的问题,蛮以为他会有问必答,让我从容记来。谁料到,连珠炮似地问完,他却笑而不答,连说中国乒乓界有个传统,就是少宣传个人,多宣传集体。 在张燮林的一再坚持下,我只好提下一个问题,他就任管理中心副主任后都在忙些什么,以及他在新的一年中有何打算。没想到,我话  相似文献   

7.
于茜 《新体育》2009,(9):31-31
张燮林,1940年生于上海,素有“魔术师”美誉。1996年被国际乒联授予第一位“世界最高教练员荣誉奖”,2008年,广州第49届世乒赛期间举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荣获国际乒联杰出贡献奖。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张燮林的直板削球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对手。赛后,日本名将星野说:“张燮林的球就像打不断的杨柳。”日本的另一名选手三木则说:“我总觉得张燮林的削球像是火,呼地一下烧起来,一点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张燮林挂帅的中国女队参加世乒赛,一共夺得10次女团冠军,9次女单冠军,8次女双冠军,9次混双冠军。而中国队参加的奥运会乒乓球赛,女单冠军从未旁落。  相似文献   

8.
最近,著名乒乓球国家级教练张燮林在第5期全国乒乓球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上结合他的执教经验,提出教练要做“五员”,很有见地.其他项目的教练员亦可借鉴.  相似文献   

9.
用心     
张燮林无意中用了一块废弃的胶皮,他发现削出去的球很怪,但他没有见怪不怪,而是琢磨怪,强化怪,结果形成了长胶粒直拍削球新打法。在中国乒乓球队,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相似文献   

10.
第二届全国娃娃杯乒乓球比赛结束之后,理事会会议一致推选著名教练张燮林为娃娃杯理事会理事长。会务工作人员专程抵京向张燮林做了比赛的筹划、目标和具体比赛方法及目前水平的汇报。张燮林  相似文献   

11.
在2008年8月8日晚上举行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担当8名奥运会五环旗手之一的张燮林,与穆祥雄、潘多、郑凤荣、李玲蔚、熊倪、杨扬、杨凌一道,穿着洁白的礼服,迈着矫健的步伐,随着雄壮的乐曲和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走进国家体育场。广播中首先介绍了张燮林当运动员和教练员时的辉煌业绩,包括他成为国际乒联“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第一人的殊荣,这让电视机前的所有镇江人都感到特别自豪,因为这位乒坛名宿一直是他们敬慕的老乡。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乒坛著名宿将、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张燮林,最近在哈尔滨谈乒坛动向和发展趋势.他说,自从乒乓球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以后,乒乓球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再度兴起,特别是在欧洲,过去欧洲国家的一些球队,训练时间少,经费不足,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少国家政府出经费,支持乒乓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并且双边和多边比赛日渐频繁.谈到中国乒乓球队的现状,张燮林指出:中国乒乓球队现在在技术上已不占优势,而且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比欧洲国家偏大.现在欧洲选手在14-15岁就打得不错:17-19岁就出成绩:我国目前15-17岁的选手不行,也就是说,已经出现脱节的现象,出现了空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关于世界乒坛技、战术发展趋势.张燮林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队吸取了我们的指导思想和技术风格,积极主动,坚持近台快攻,尤其表现在前三板,他们打球的指导思想是:"只要这一板球能够进攻,  相似文献   

13.
刘璐莎 《新体育》2013,(3):22-22
与癌症病魔顽强抗争近5年的乒坛名宿庄则栋,于农历新年第一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终年73岁。上世纪60年代,他与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等开创了我国乒乓球最初的鼎盛时代,为此后中国乒乓球项目长期屹立于世界之巅立下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4.
世上本没有长胶,是张燮林发掘了它,让乒乓的世界里从此有了“魔术师”一族。那是他还在上海市队的时候,某天去仓库领新胶皮,一时间却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型号,只得暂具换上一张别人不愿意用的次品——颗粒偏长,超出了正胶的既定规格。快攻讲究的是“快”字当头,过长的颗粒会减慢出手速度,别的选手自然将其视同废品,但直板削球的张燮林一试之下,却有新的发现:用它削过去的球飘飘乎乎,旋转令人琢磨不透,按说搓过去的球应该是下旋,他搓的却不转甚至带上旋,一般推过来的球应该不转,他推出的球却稍带下旋,攻过去的球更是“发沉”……虽然自己也较难掌握,但更令对手头疼。  相似文献   

15.
夏娃 《乒乓世界》2003,(12):23-23
第一次见到三木圭一的名字,是在徐寅生的自传《我与乒乓球》里。第26届世乒赛男单比赛,张燮林3比1淘汰星野之后,接着与日本年轻新秀三木对阵。三木站位近台,正手弧圈球旋转强烈。在前几轮比赛中,他表现出色,淘汰了老将王传耀和西多,  相似文献   

16.
何智丽风波乒乓女队参加奥运会选手的名单刚刚确定,还未及公布,消息已不径而走,见诸报端:年轻选手陈静取代世界头号种子选手何智丽,成为参加奥运会的三名选手之一,另两名选手是老将焦志敏和戴丽丽。这一消息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8月5日晚,《中国体育报》记者致电丹东,向女队主教练张燮林询问原因。张燮林慢条斯理地说:“陈静在39届世乒赛中以3:1战胜南朝鲜新秀玄静  相似文献   

17.
《围棋天地》2004,(16):5-5
最近一段时间,《体育人间》电视节目正在播放邓亚萍的故事,其中,她的恩师张燮林说的那段话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8.
提起东方明珠香港,我国体育健儿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对她一向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不会忘记,早在60年代初,我国老一代乒乓国手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庄则栋等就肩  相似文献   

19.
6月9日下午2点。2010年361°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的大幕在山西省吕梁市大土河体育馆正式拉开。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副主任李振国以及乒坛名宿张燮林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20.
乒坛名将邓亚萍可谓本世纪一位伟大的乒乓球天才,究竟在她的乒乓球生涯中共夺过多少世界级、洲级和全国冠军,别说我说不准,就连她的恩师主教练张燮林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