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的美学思想属于伦理美学的范畴,而非形式主义。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经验,而爱的经验和其他审美经验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是相同的:人在爱之中体会幸福,就是对美的人生的体悟;爱使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可以说,是爱缔造了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王敏 《海外英语》2013,(23):237-238
济慈对于美有着极其敏锐的体悟,丰富多彩的对于美的题材的赞美是他的诗歌的一大主题。在他的作品中,慢节奏之美的诗歌占据着一席之位,包括诗歌中的精心挑选的词汇的发音,大自然中各种植物意象,以及诗歌里的人物那种闲适从容的生活态度。不同于湖畔派诗歌的崇高美,济慈笔下的美多了几分精致与淡定,它们恬静地阐述了诗人独特的慢节奏的审美内涵。济慈诗歌中的的慢节奏对于忙碌的现代人同样有警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了审美情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学会审美,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完善人格、完成自我素养体验的必备技能。朱自清先生提到过,我国语文教育工作应注重两点,一点是养成教育,通过养成教育,使自身养成读书习惯、思考习惯以及表现能力,第二点便是情感教育,使自身可以通过文字之美感受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感,引导自身参与情感审美体验,将语文阅读与情感审美紧密相连,引导自身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以及哲理之美。  相似文献   

4.
大千世界,无处不无美的存在.一切美的事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它们的美,就客观的审美范畴而言,美学家将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几个不同范畴。崇高与优美是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崇高也称壮美、阳刚之美,属白马秋风塞上式的美;而优美一般称之为秀美、阴柔之美,属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我们以阴柔,阳刚之美考察文学,亦可发现文学中同样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式。《诗经·蒸民》中就有“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它虽不同于今天  相似文献   

5.
先秦饮食“形”之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的审美追求。"形"以直观、具体的面貌呈现出先秦时期的饮食状态,它是更"表层"的审美追求。先秦饮食"形"之审美主要表现为"饮食器皿之形美"、"食物之形美"、"食物陈设之形美"、"饮食者之形美"等四个方面。先秦先民们所重视的对饮食"形"之审美,均是从实际饮食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合"礼"则显其"形",合乎其"形"则显之美。  相似文献   

6.
徽州砖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安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砖雕所表现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视觉美感研究其意象结构之美,分析出它的讲究诗情画意的意蕴之美、神采飞扬的气韵之美、自然朴素的儒雅之美、寓教于美的教化之美以及世俗享乐的情趣之美。同时从这五个方面发现,徽州砖雕是一种富有精神与情感传达的艺术创造。从而揭示其背后深厚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审美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油画中笔触是构成绘画语言的重要因素,绘画语言是画家传达思想与情感的独特方式。而对绘画语言的掌握是衡量画家艺术水准的重要依据,笔触在画面中不仅塑造形象,其自身同样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经过历代名家巨匠对笔触表现性的挖掘,笔触已是画面审美的重要内容。本文通回顾油画笔触发展的历史,对笔触的气韵美、笔触的个性美、笔触的技巧美、笔触的节奏美,加以详尽叙述。并结合具体画家分析笔触的视觉表现与画家独特的审美情感的关系,最终落实到笔触语言的探索上。  相似文献   

8.
许红华 《教师》2012,(15):25-26
审美教育亦被称作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小说阅读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物性格之美、故事情节之美、环境之美和意境之美。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这些美育内容,本文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唐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变迁,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见解,借助课堂内外、阅读与写作、情感和理性诸多方面,激发学生研读文本,体味作者的内心世界,探究不同时代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美,提升审美精神。一、步入文本,情感浸濡语文是一种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后激起的浪  相似文献   

11.
<诗经·国风>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情感世界(文章特指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爱、恨、悲、思、愁等情感)是丰富、深刻、华美、感人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章分三部分,从三个层面去阐释,即从女性最初对美好爱情的炽烈追求,到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以至到最后随爱之毁灭而走上独立自强之路去发掘女性情感世界之美,表现其在审美上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语文教材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因为“人们在文字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信息 ,认识世界和自我 ,发展情感和思维 ,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功能 ,是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在语文教学中 ,引领学生欣赏课文描摹的声音之美 ,在欣赏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声音之美的描摹 ,大体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以声衬静 ,梦幻美先看这样两段文字 :“除此以外 ,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的声音 ,像野马在平原…  相似文献   

13.
张亚敏 《考试周刊》2010,(34):29-30
本文主要通过中日两国的神话传说、对树木、自然的情感,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表现了日本人"爱自然、嫌人为"和中国人"轻自然、重人为"的不同自然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又探求了形成不同审美意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审美情感的鲜明特点是较少沉溺于单一情感的体验而素尚多味性。特别是作为审美情感主要形态的悲与喜,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彼此渗透、互补共生。喜剧暴露生活中的丑恶、落后和缺陷,用嘲笑和讽刺加以否定。而悲剧作为另一种审美形态,又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主要从音乐以悲为美的历史渊源、本质特征、音乐喜悲的原因等方面谈音乐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视角有同有异。就其审美视角的相同点而言,二人都是从适性视角来描写田园生活以抒发乐享田园生活之关。就其审美视角的不同点而言,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孟浩然四十岁以后主要是从“人生归宿”视角来审视田园关,而陶渊明的一生几乎都是从“逃禄”视角来审视田园美;二是孟浩然多是以游观者的姿态从游观的角度审视田园景观之美,而陶渊明则往往是从“图存”视角去审视田园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16.
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于感受与解读音乐中的情感是最重要且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声乐教学中学生演唱歌曲来表达感情,引发听众内心共鸣。在声乐教学中,情感体验是身心共同悦动感悟的过程,而审美能力则影响了这种悦动感悟的深度。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意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本身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抽绎概括,那么自然物象的美则包蕴于汉字之中,这便是书法在汉字的基础上与自然物象之美建立的第一层关系。但是书法不单单是造型艺术,它的艺术语言凝结了古人对生命律动的把握与表现,通过文辞、用笔、结字、章法等可以感知其中的情感意蕴。书法与自然的第二层关系就在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自然观中得到展开,而这种审美自然观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思想中。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和情感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透过教材的课文选编特点,让音韵之美与母语之爱交织,让文化之美与生活之爱交织,让亲情之美与家园之爱交织,让人物之美与民族之爱交织。  相似文献   

19.
庄子、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均具有开创性。其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着眼于对审美主体心理的分析 ,并且重视从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者的差别在于 ,庄子的理论出发点是其人生哲学 ,而康德的理论出发点是其“批判哲学”;庄子认为审美主客体是相融的、“物我同一”;而康德认为审美主客体是彼此分立和对立的 ;这种主客意识的不同导致了二者理论的彻底与不彻底之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祝汉茂 《文教资料》2007,(21):158-159
语文教学语言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语言的独特个性,则是为教材中文学因素所决定而应该具备的艺术性品格。就审美的视角而言,教师是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对象(教材)之间的中介,要出色地发挥审美中介的作用,富有美感地将课文世界中诸多美的因素传递给学生,就应当运用富于强烈艺术和诗意美的优质教学语言。那么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品格包括哪些方面?文章就笔者从教多年的体会作出总结,"形式美、情感美、理性美"这三美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语言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