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欲望号街车》中,田纳西·威廉斯试图揭示了布兰琪徒劳地追求"自我实现"。布兰琪无法平衡"应该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约定和个人的渴望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女主人公寻求自我实现,但最终以悲惨的失败告终,根本原因是她的"理想"的抱负不能适应具体"应该"的社会规范。现实与个人抱负之间的冲突折磨着布兰琪,使她成为美国新工业化的局外人。本文采用希金斯1987年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来分析布兰琪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方方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她继承了“五四”女作家的传统,对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有着格外的关注,执著地为女性解放探寻新路。在《暗示》、《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等一系列作品中,她以不同于男性的女性视角,倾情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那些在芸芸众生中默默地生死的女性的状态”,展现了她们的困惑与挣扎,写出了生活的艰难与悲剧宿命,以殷殷的女性情怀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3.
田纳西·威廉斯是来自美国南方的文学巨匠并深深地爱着南方,这种复杂的情感可以从《欲望号街车》中解读出来。女主人公布兰琪不仅仅是旧南方的继承人,而且是旧南方文化和理念的代表,她的失败也象征着一座丰碑的倒下。本文旨在从美国旧南方诗学视角探索布兰琪的悲剧性。通过对《欲望号列车》中这位悲剧女主人公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对美国旧南方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玛格达的疯癫现象,有助于剖析父女之间的错综爱恨关系,揭示人物命运悲剧的精神根源。玛格达本我、超我、自我的集体失衡,造成了难以避免的人生悲剧:母爱缺位与压抑冲突,造成玛格达的本我失衡;自我约束与伦理抗争,造成玛格达的超我失衡;良心选择与现实抉择,造成玛格达的自我失衡。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她以自己的不幸为出发点,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所有的这些悲剧命运都在她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从中去寻找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她的作品,充满着一种苍凉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相似文献   

7.
雅克·拉康言说主体的建构过程表现了在现代理性的背景下对于内部碎片和主体异化景象的恐惧,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则再现了一首关于人主体性的悲歌。本文将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放置在拉康的言说主体和异化的理论中进行解读,意从全新的角度探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逃离之因以及现代社会主体的逃亡走向悲剧自我的命运必然。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悲剧小说的巅峰之作,主人公苔丝悲惨多舛的命运以及她对命运的英勇抗争展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描绘,集中反映了哈代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玫瑰,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一朵。在某种程度上,女主人公艾米莉的悲剧是她自己造成的,是一直斗争于她心中的心理矛盾和思想禁锢所造成的悲剧。正是她的原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给她带来了痛苦和忧郁;也正是她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冲突导致了她悲哀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雨果创作的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多个悲剧角色,悲剧色彩笼罩着小说全篇。《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了四个代表不同阶层的男人与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之间的悲剧故事,格兰古瓦利用她保命,菲比斯贪图她的美貌并玩弄她的感情,克洛德因无法占有她而逐步毁了她,只有卡西莫多守护她至死。最终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迫害死在了绞刑架上。作者借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充分提现了命运和人性的悲哀。论文通过阐述爱斯梅拉达短暂一生的悲剧经历,分析爱斯梅拉达的命运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帆 《海外英语》2014,(14):225-226,231
电影《欲望号街车》讲述了布兰琪自我救赎的失败,《嘉莉妹妹》讲述的是嘉莉追求梦想的历程。影片中,布兰琪饱受自责和悔恨的折磨,因而不断地撒谎和逃避。而其自责和悔恨的事由影片并未直接展现,而是通过布兰琪的回忆和斯坦利的调查逐渐浮出水面。事实上,布兰琪悔恨的不堪过去正是嘉莉妹妹追求梦想的经历。布兰琪最难以启齿的就是她曾经的风流韵事,与众多陌生男人寻欢作乐。而嘉莉正是依靠两个男人,以情妇的身份获得了最初的物质享受。布兰琪与嘉莉一样,都受到欲望的强烈驱使,都因为自己的作风问题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孤立,都试图利用服饰来丰满自己,企图通过婚姻达到自己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嘉莉的求生之路正是荧幕之外布兰琪曾走过的路,而荧幕之上的布兰琪正在为她曾经走过的路悔恨,寻求自我救赎之道却最终毁灭。  相似文献   

12.
正那是一个美丽的小镇,一户富人家里,正在举办一场非常热闹的生日派对。小寿星布兰琪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有一头阳光般的金发,唇红如爱情花。她的母亲已不在人世,父亲班森对她非常疼爱,女孩却不知足,总惹爸爸生气,班森出于无法给布兰琪母爱的愧疚,只有依着她。生日派对上,班森送给布兰琪一个十分可爱的泰迪熊。这个泰迪熊有着棕色的绒毛,乌黑的眼睛又圆又亮。班森告诉布兰琪:"这个  相似文献   

13.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却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最终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人生。本文从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方面对造成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母亲的自传》是加勒比裔美国著名作家杰梅卡·金凯德的代表作。小说讲述故事女主人公雪拉在当时艰难的伦理环境中求存,从而引发一系列伦理混乱。该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主人公雪拉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探讨悲剧命运的体现,阐述造成悲剧的伦理因素,探索其蕴含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5.
《蚂蚁、面包和我》是一则带有寓言色彩的作品。作者通过蚂蚁的命运来隐喻人类的命运,把人生中的悲剧意识阐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文章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追寻爱情的本我同世俗伪善道德的超我激烈的纠缠斗争,导致安娜宁愿以身殉情,用生命讨伐世俗伪善的道德和变质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外部社会和内部自身性格剖析了造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原因,企图阐明她的悲剧既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悲剧,又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在小说《命运交响曲》中对音乐家韦乃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阐述和描写。韦乃川的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和典型性,而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成因可归结于人物自身因素、社会因素、作家因素等方面。王安忆在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的同时,以温情的笔触书写了她对笔下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哀悯和同情,更体现了对当代人生存状况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9.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薛媛 《考试周刊》2010,(36):48-49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苔丝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是作为被害者的她最终却被送上了绞架。许多评论家认为命运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根本原因。的确,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苔丝的悲剧。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这场悲剧。本文在此进一步分析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