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2.
林纤的女权意识,典型地表现出维新派人士文化观念新旧杂陈的特点.他一方面支持兴女学、倡女权,另一方面又提醒女性在婚恋中要"律之以礼".林纾所说的"礼"固然未可全盘否定,但其中确有一些明显的属于封建礼教的内容.唯其如此,在涉及妇女解放的诸多问题上林纾与五四新文化派之间均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关于林纾及五四新旧思潮的评述都是需要重写的。我们必须摒弃“胜王败寇”的历史书写逻辑,必须摆脱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控制。如果说五四先驱是文化上的激进主义者,林纾则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他们之间是对峙和互补的关系,各有其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5.
林纾与五四时期"新青年派"的文化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一种传统主义的常识与全能主义的理性之间的冲突;前者力图维护的是一种其所认为的超时代的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后者则是要追求至高的善,以建成一个现代合理性的社会。这种冲突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典范的转换以及传统的后喻文化传递方式向并喻、前喻文化传递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大家,其一生著作等身,横跨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涵盖翻译、古文、诗词、书画等诸多门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林纾与福建工程学院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把握林纾文化研究方向,推动林纾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自林纾"五四"前夕声称庚子年曾为《杭州白话报》写作"白话道情",迄今无人查证,致使其本来面目长期以来不为人知。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发的署名"竹实饲凤生"的六种"道情",应是林纾之作。襄助《杭州白话报》,创作"白话道情",以白话开民智,以通俗文艺振民气,且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20世纪初年的壮年林纾确曾有过的一段白话文学创作经历。《杭州白话报》"白话道情"之考论,还原了林纾作为晚清开风气之先的启蒙白话报和白话文学先驱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9.
试论林纾的改良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林纾晚年曾经顽固地反对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史论著中,他都是以"反动作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循着历史的线索溯前看,他在近代文坛上也曾做过一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好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林纾对中国文学的进步和五四新文学的出现也曾做过某些有益的贡献.因此,对林纾的文学地位恐怕还是不能一笔抹煞的.林纾早年在文坛上的建树及其晚年之堕落,与他本人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改良主义思想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的.因此,深入探讨林纾改良主义思想的成因、内容及其对于林纾一生道路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林纾,而且对研究近代其他人物的思想发展,也多少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林纾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的那场著名的思想大论战历来被文学史家们描述为守旧派林纾在五四时代“唐吉诃德”式的向新文化运动的“疯狂反扑”。而实际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西方文化为坐标审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遂在他们心目中幻化为一幅四千年“吃人”的恐怖历史图。他们胸怀革命理想及真诚的“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暴力革命模式启发下“,唐吉诃德”式地发动了对祖国文化传统整体性的猛烈攻击。为了在“战斗”中开辟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纪元”,他们运用“策略”,一步步诱使思想本就“趋新”的林纾走向“反对派”境地,遂制造了“打退封建复古派疯狂反扑”的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1.
国内译界对林纾和庞德及其翻译褒贬不一,总的来说贬多褒少。这个现象反映了时下我国译学研究处于一种可怕的状态:仍然拘泥于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模式而裹足不前。章参照目前西方主流翻译理念,特别结合我国传统译论,从二的身世着手,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翻译动机、翻译思想等方面做精心的梳理和对比审视,认识到林、庞误译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并对翻译与政治、翻译与化等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希冀通过林、庞翻译现象的全新对比透视,对新世纪国内译学建设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是民国小说史的首席作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反潮流英杰,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林纾应该肯定的不止是翻译,“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不足以概括他的历史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纾势将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无疑,林纾是福州近代的文化巨人,他与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一起,堪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巨人”。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学家.《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旗下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刊物,在它的早期刊发了林纾大量的译作和诗文,成为林纾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林纾与《东方杂志》都受到了陈独秀等激进派的严厉批判.林纾致力于译介西学,最终落得个“守旧”之名;《东方杂志》以理性之态度启导国民,介绍西学,也同样落得个不新不旧的“杂乱派”之恶名.  相似文献   

14.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司各特的<艾凡赫>由林纾译介传入我国后,迅速成为推动作家创新和进步的有力杠杆.<艾凡赫>最早的中译本是林纾、魏易合译,1905年10月出版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而林纾较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看出<艾凡赫>和<史>、<汉>的共通之处,推动了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五四时期的文坛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接收西方小说,<艾凡赫>以其史诗般的厚重内涵和宏大气势,从根本上打破了中国旧小说流水帐式的格局,这在当时是极富新鲜感的.事实证明,<艾凡赫>对郭沫若、茅盾、鲁迅、曾朴、李劼人等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考察林译小说研究状况,可以发现一个其他课题很少见到的现象:由于研究者学科身份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和价值判断,呈现一道特异的"双向景观"。这种"双向景观",一方面形成一种学术互补,而从另一角度看,却又各自存在误区,而且在两个向度之间留下了不小的空白。其实,"双向景观"的两维,可能都对一个问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这就是林译小说的特殊文化生态: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与"渗透"。通过对林译小说的考察,不难发现: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最初以思想启蒙为动力,同时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制约,为迎合当时接受者的阅读习惯和情趣,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改制创作成分。不过,国人在翻译外国小说的同时,对西方文学从隔膜走向了解,逐渐通过选择、引进、吸纳,革新了中国小说,进而萌育了现代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17.
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贯穿五四时期新闻史的一条主线。《晨报副刊.诗镌》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的文化阵地,对于其诗歌理论及其创作的远扬起着很好的传播作用,并成就了前期新月派的声名。而新月诗人的文学主张推动并奠定了《晨报副刊.诗镌》的形成及整体的创作基调,在一定程度上辉耀了《晨报副刊.诗镌》。可以说二者互为依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翻译家和古文大家林纾,正式职业就是教师,但其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却极少有人关注.为了从新的一个角度对林纾有一个再认识,文章在广泛搜集材料基础上,阐述了林纾救国兴学的教育理念、不拘一格严谨务实的教学活动及平凡执著的教书生涯.林纾的教育思想、教学实践,对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乃至全国的教育教学,都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将有很大的补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