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不断质疑和释疑过程。高中地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问题意识,能发现和提出生活中有探究价值的地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教学手段。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本文主要探讨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问题生成"情境中积极主动学习,使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生动有趣的质疑和释疑。发掘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的问题,都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但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分量较多,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善教者必善问,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学会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设疑导学艺术.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定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艺术,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有思考,才能解决疑难问题。要使学生“有疑”,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问”的艺术。每堂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自读中所”惑”之处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恰当的自己活动的机会。问题提的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致,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著名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学生在读书时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说明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说明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会  相似文献   

5.
张淑治 《成才之路》2013,(10):38-38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要克服恣意滥问,提问随便,问不得法等不当做法,学会运用正确恰当的提问。一、问处有疑而不随意疑问疑问,有疑才问。教师要善于在有疑问处发问,增进师  相似文献   

6.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由此而派生出四种模式: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自问自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7.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唯其如此,“问题生成”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由此而派生出四种模式: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自问自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8.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问","学"贵在问.教师要善于设"障"立"疑",创设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障碍要越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常规实验中求异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宋代心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能力是让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主动参与学习的好方法。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又是由疑引起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向老师质疑,以解心中疑团,获取新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究过程中,引导其质疑,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刘桂玲 《语文天地》2011,(20):39-40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爱问、要问、会问的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激发学生质疑意识,使学生爱问  相似文献   

11.
常言说得好,"学贵有疑,有疑则思","疑乃思之源,思乃智之本"。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问题意识是思考之母,也是学习之母,还是创新之母。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问、会问就应该把问题意识还给学生,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2.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他们有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问在有疑之处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不仅没有探究欲望,他们还会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疑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个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  相似文献   

14.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空,营造"民主的课堂",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善"问"、见"疑"必"问"、激"疑"乐"问",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就学习本质而言,学习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问题式教学得到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青睐。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没有从深层次来认识问题式教学的实质,导致在具体进行历史教学时出现了很多偏差,如问题过多、问题对学生  相似文献   

16.
宋代朱熹在<读书法>中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了疑问,就会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去寻根究底地进行探索,直到问题水落石出.因此,现行教学改革下新课程的理念是: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触景生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散与创新思维往往发端于问题的生成和提出,因此学生质疑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发散与创新思维的有力手段.现就困扰学生质疑的因素与激发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89):24-25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现在的教不再是单单教给他们"渔"的问题,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不疑则不进。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南宋大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相似文献   

18.
政治课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 创造一个充满问题的学习情境 一般的思维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地设疑、激疑、解疑,形成有疑——有问——有思——有解的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进”。如在讲“民族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时,可联系现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质疑问难,积极思考。   古诗《知疑》云:“为学贵有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学会提问题是极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一个经过努力思考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多问善问。…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有思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自主地学习.学生质疑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质疑是获得新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何培养聋生质疑的能力呢?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喜欢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聋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乐于质疑,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