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天我们语文考试,我得看看笔记,上次单元测验,有一道题是‘学了《守株待兔》一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就因为没有按照笔记上的答案回答,丢了五分。”“你的答案你觉得有道理吗?”“当然,我觉得守株待免的人太死板,不灵活。难道不对吗?”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最有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周国平语),史铁生用睿智之笔通过写作传达自己的思想。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无疑是解读史铁生思想的重要文本。《务虚笔记》中永恒的哲思,构成了史铁生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要了解史铁生,领悟史铁生的思想,首先就必须诠释《务虚笔记》的永恒哲思。  相似文献   

3.
<正>编辑部的大姐姐、大哥哥: 2005年《素质教育博览》增添了"数学奇妙谷"栏目,我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农村的孩子大部分家中没有电脑,要怎么把自己的答案告诉你们呢?所以,我希望编辑部能让我们写信回答。  相似文献   

4.
"子虚"和"乌有"原是两个人,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杜撰的两个人物.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写道: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齐王调遣了国家所有的士卒,准备了众多的马车,带着子虚一起前去打猎.打完猎后,齐王问:"你们楚王的排场比得上我吗?"子虚回答说:"我只不过是楚国的山野之人,哪里见过什么世面.幸而当了楚王十几年的侍卫,时常跟随楚王一起出游,猎场就在皇后的后园,即使这样我还没有看完,楚国那么多的大泽胜景就更别提了!"  相似文献   

5.
<正>翅膀,我们都有,不过,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看到它。然后挥动它,飞上广阔无边的天宇,自由翱翔!《爱丽丝梦游仙境》里有这样一个片段。爱丽丝走到一个岔路口,可是她不知道往哪里走了。她就问一旁的柴郡猫:"你能告诉我,我接下来要往哪儿走吗?"柴郡猫回答道:"你走哪儿都无所谓。但如果你要真想到达某个地方的话,那就一定要走到尽头。"  相似文献   

6.
<正>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问世以来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关注,很多评论家对其哲思性进行了探讨评析。然而在普通读者之中,《务虚笔记》并没有产生多大反响,这跟小说本身非同寻常的叙事方式有很大关系。《务虚笔记》不是专注于讲故事,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借故事完成对生活的对话、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天,专业课老师问我们":同学们,我们这个学校好在哪里?"台下的人被问得很茫然,好在哪里呢?虽然也是所985高校,但是,能和清华、北大比吗?老师的回答出人意料:"好就好在我们离北大还是很近的……"一语既出,我像一个在菩提树下修行已久的老和尚,忽然开悟了。我对自己说:抽空,到北大"揩油"去。进入大二,课表空空,笔记稀少,没  相似文献   

8.
<正>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老王》,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在学生读了一分钟的课文后,就提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同学们请想想《老王》这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提出后,满怀期望等待学生回答的老师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教学几乎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下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执教老师那里找答案。执教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教案。我发现她执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41万字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一部奇特的书,一部完全将生活心灵化的小说,一部在精神王国漫游中不断对世俗价值观念发出拷问的动人的笔记。作品的人物没有具体姓名,可  相似文献   

10.
消逝的钟声     
《当代学生》2011,(7):36-37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引发了众多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名作被频繁提起。与他相关的纪念文字,并无太多的悲伤,他和他的读者们这些年来已经隔空约定:生命是旅程,会有终点,告别时甚至无需说再见。一如他在《我与地坛》中所写:"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春末夏初,读读史铁生这位当代大家的作品,算是寄上我们浓浓的哀思吧。  相似文献   

11.
“明天我们语文考试,我得看看笔记,上次单元测验,有一道题是‘学了《守株待兔》一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就因为没有按照笔记上的答案回答,丢了五分。”“你的答案你觉得有道理吗?”“当然,我觉得守株待兔的人太死板,不灵活。难道不对吗?”听了女儿的话,我有些惶惶然。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就要为了考试而背标准答案。这样下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刻板化,就会使本该最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孩子变得只求同,不求异,只能唯一,不能质疑。大教育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相似文献   

12.
读完《树上还有几只鸟》,不知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虽然作者只是一位四年级的同学,但却已经有了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那就是对每一处的叙说都十分讲究。比如第一段中写了三个同学的回答,都是说树上没有鸟了,但这三个回答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回答因为是最先回答的,所以他讲了理由。再看后面的两个回答:第二个是听奶奶说树上没有鸟了;第三个是书上讲的树上“应该”没有鸟了。“应该”一词在这里区分出口语表达的随意性和书面表达的严密性。再来看第三段,“我”的那个答案是在“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文中只作了一句交代——“我把这个新答案讲了出来”。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①“我”的答案只是试探性的,并不十分肯定;②这里有意不  相似文献   

13.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严伯春 《师道》2006,(1):42-42
《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一点阅读障碍也没有。如何让课文中所描写的动物之趣成为课堂的学习之趣,我想到了一个妙招:为动物“拍照”!上课了,在指导学生将课文通读之后,我在课题《游天然动物园》之后加了破折号,要求学生用课文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受。“乐趣无穷”,马上有学生回答,这是明显的。我要求学生接着把作者最后的那段游览感受读一读:“‘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下面该我出手了。“想不想咱们…  相似文献   

16.
[邀约]"任意问"欢迎大家的参与。写下你的困惑与不解,发给我们,我们将为你寻找真相与答案。并且,你还将有机会回答别人的提问。赶紧与我们联系吧!邮箱:1819971847@qq.com问:从哪里开始问呢?先关心一下动物世界吧,为什么十二生肖没有猫?答:吓一跳,以为你大牌地抛给我一个疑问:从哪里开始问呢?十二生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那时中国还没有猫。猫呢,原产于中东,中国  相似文献   

17.
英国某家报纸曾给读者出了个讨论题:这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结果,最简短的是作家切斯特顿平静的回答——"亲爱的先生们:在我。"就这几个字,一针扎准了痛穴。有一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个小学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我没有童年》。在一片对"外因"的讨伐声中,我周围却有一拨妈妈,以敢让自己触礁的勇气,站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今年教六年级。一天,在下课回办公室的途中,一名女生追上了我,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您。”“哦,什么问题?”我停下脚步。女生激动地说:“我觉得今天您讲的这篇文章有问题。”女孩儿的话让我一怔,今天我讲的课文是《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节选自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主要写了“母亲”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玩儿,可是“母亲”因忙于家务,不断推托、延迟而最终没有成行的事。  相似文献   

19.
王芳 《教师》2013,(15):31-31
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中,我们时常见到这一现象: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教师的评价语用得最多的是"很好""读得不错""真棒"等。那么"好"在哪里呢?是答案有创意还是声音洪亮呢?这样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显得笼统而空泛,赏识缺少真情。这种没有"灵魂"的课堂评价语,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心灵形不成震撼。因而语文教学中,要追求课堂评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 《课外阅读》2011,(23):22-23
1990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在鼠标的点击下,屏幕上显出几行字,就是他正写作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应当是第四章"童年之门"中"一个女人端坐的背景"的一节。这样一个静态的、孤立的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