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是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理论源头,其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大众传媒是国家控制的意识形态机器,资本主义传媒文化是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在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包围和灌输下,人们成为了缺乏批判和否定之维的"单向度的人"。对大众传媒成为德国法西斯残暴统治的帮凶的记忆,以及目睹美国资产阶级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温柔统治的现实,是法兰克福学派传媒批判的生成语境。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开创者之一的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梳理了他有关传播和大众传媒的论述.本文认为,对"文化"的再定义是理解威廉斯传播思想的出发点,而他对"大众"和"传播"等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与众不同的论述,值得我们重视.威廉斯从当代文化的现实情形入手,讨论了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及其被商业化的扭曲,最后把视野投向了现代传媒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他对美国当代实证学派的批判,同样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3.
黎子琳 《东南传播》2022,(2):102-105
作为20世纪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德国学者,本雅明的哲学思想,即论社会发展、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对当代文化传播颇有启示价值。第一,论社会发展的思想。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将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指出社会在“扬弃”中发展,这启示当代文化传播注重人民性。第二,论社会批判的思想。他从对艺术的态度、艺术的内容和大众媒体的特点的转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艺术被资产阶级控制,被迫为其服务的现实,这启示当代文化传播应坚持正面性。第三,论社会革命的思想。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下”,分析艺术发展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结果,预示了社会革命的途径,这启示我们文化传播需加强现实。尽管本雅明的哲学思想有一些不足,但可以适当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有利于我们做好当代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以施拉姆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实用色彩的美国经验学派将传播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分析上,但是他们的研究无法正确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与大众传播的关系。他们直接或间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引起了另外一种研究路径——源自欧洲的批判研究的兴起。活跃在批判舞台上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种分支: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两者存在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理论成果。本文通过对两个学派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交融过程等方面的梳理,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三个时期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范曾 《大观周刊》2011,(14):278-278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为历史背景,以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义主流文化为理论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深深根植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之中,是当今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学者Rogers,Everett M认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籍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这四个层次依次为: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网络传播以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形式被普及和广泛应用。研究大众传媒健康传播对发挥大众传媒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这就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即健康传播研究。本期“传媒大讲坛”特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金州等撰文《我国电视媒体健康传播视角下的抑郁症》,文章立足健康传播视角,深入分析抑郁症在我国当代电视媒体中的传播状况以及存在问题,从而对抑郁症传播在电视媒体健康传播中的问题提出对策。近几年来,韩流现象在中国一直长盛不衰,韩国的媒体对此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韩国水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新东博士以此为背景,分析了韩国媒体对韩流现象的报道特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郑岩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探索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传播先进文化、挖掘文化含量、体现人文关怀,引导新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向世界传播和谐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大众传媒应该而且必须提出有效的传播策略,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建构具有影响力、感染力、传播力、竞争力并被世人所共识的文化价值体系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中国民俗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关注中国民俗文化,围绕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建构的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在分析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提及到其存在的缺失与问题,从而提出民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策略与启示,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采取合适的表现手法,强化媒体责任,提高专业素养,在批判继承中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对于个体、群体和民族、国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一个可辨识的、清晰的、统一的文化身份,中国亦不例外。当前,全球性的文化身份危机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而正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社会转型的中国的文化身份危机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当在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方面积极作为。数字传播和全球传播给我国大众传媒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带来了多重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前被排除在新闻视野之外的少数族裔正得到美国新闻媒介的日益关注和报道。美国媒介生态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大众传媒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和全球化导致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而大众传媒是现代化的催化剂,所以,大众传媒使少数民族传统被解构、断裂和碎片化,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诱因之一。但是,大众传媒也可以修补、重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对于少数民族产生积极的传统文化认同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从明星“车祸门”事件看公众人物危机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公众人物危机事件也随之增多,"车祸门"、"涉毒门"、"结婚门"等事件层出不穷。本文以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影响流"、"控制流"为理论基点,对比分析两起"明星车祸门"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来探讨公众人物危机传播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大众传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信息化的时代就是大众传媒的时代。而所谓大众传媒,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眼下的大众传媒像是一张无形的巨网,笼罩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无远弗届的笼罩。影响甚至改变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这种影响有良性的一面.也有不良的一面.本文侧重于批判当前大众传媒中的低俗和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呼吁大众传媒努力承担起社会良知代言人的使命及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素来被我们尊为“保守自由主义大师”,他把资本主义启蒙时代叫做“诡辩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师”的时代。今天,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向一切人灌输关于“贪婪有理”和“开明自私”的启蒙知识。所以,伯克的这一称呼依然贴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蔓延和它在非西方世界的野蛮化趋势,当然会激发对它自身的批判。同时,公众舆论当然也可以继续用伯克的语言来批判那些丧失了批判精神的经济学家。经济史家告诉我们,19世纪末叶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走向规范和法治的关键时期。1892年12月,《政治经济杂志》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W·凯瑞①(James W.Camy,1934~2006),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新闻教育家,文化历史学家、媒体批评家,被德裔美国传播学家、美国批判传播研究的代表人物汉诺·哈特(Hanno Hardt,1934~)誉为美国文化研究的"最杰出的代表","继李普曼之后最有影响的新闻思想家".  相似文献   

16.
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军人物麦切斯尼是批判学派中少有的批判与建构并行的学者。他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路径揭示了美国商业化传播体制的种种真相,提出了传播拐点和传播研究革命的论断,并提出了各项媒介改革策略,对我们认识美国式商业化媒介体制多有裨益,对中国传播业和传播研究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杨 《现代传播》2004,(1):125-127
20世纪的美国传播学界的主流研究思想和社会学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的学者从人类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传播现象,探讨传播规律及媒介的属性功能.他们对之前的学者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和批判,并在社会学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结合新的文化现象建构新的传播学思想,在美国和英国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文化研究派.霍尔斯·纽康就是这一时期美国文化研究派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美国社会学家保尔·赫斯基的<电视--文化的论坛>这篇文章,在批判传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临界空间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以美国电视内容为样本建构了一个电视的文化论坛模式.  相似文献   

18.
所谓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控制的传播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危机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日前发布的<汶川地震救灾报道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全国93%的受访者对媒体抗震救灾的报道表示满意.国际日报也发表评论文章说,由于中国政府在灾害发生后的迅速行动和媒体信息的迅速公布,使得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几乎都采取了正面的角度报道.可见,此次汶川地震的危机传播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9.
所谓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控制的传播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危机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日前发布的《汶川地震救灾报道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全国93%的受访者对媒体抗震救灾的报道表示满意。国际日报也发表评论文章说,由于中国政府在灾害发生后的迅速行动和媒体信息的迅速公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4):56-66
本文综述了《批判传播研究:西方视野》精选的当今西方学界传播批判研究的二十九篇前沿文献。这些文献梳理出批判传播研究范畴内两大学术脉络上的硕果:其一是新自由主义经济主导的资本主义如何重构了西方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文化产业,从事新闻传播与文化创意经济的知识劳工无一不受到资本逻辑与跨国劳动分工等型塑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压制;其二则对马克思的作品精髓、新闻思想渊源和实践转向进行了再度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