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来的《尘埃落定》在表现人物的时候,把人物发展的连续性进行拆分、并置和叠映。傻子和翁波意西是同一个体性格的两个极端,而两个卓玛和两个塔娜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绘为我们生动地呈现出嘉绒藏区在历史转型期的众生相,尽管自发表以来对作品人物的评论较多,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作品中的老土司、傻子和翁波意西等主要人物的各具特色只是表象,作品其实重在揭示历史转型的"尘埃"弥漫时人性堕落扭曲的过程,并最终经由人物之口为人性为制度唱起挽歌。  相似文献   

3.
《尘埃落定》以第一人称"我"——傻子少爷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族家族的兴衰史。作品通过对土司制度下"人性"的沉沦、丑恶形态的展示,呼唤"人性"的真、善、美,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全知叙事、客观叙事、叙事视角、意识流等方面对《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进行了比较,探析了《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中叙事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从叙事学角度看《腐蚀》便会发现:日记体裁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方法,并采取隐、显双重叙述视角,在隐与显、距离与控制的辩证运动中把这一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多色调园融化一的叙述格调;叙述语言的高度对话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阿来以诗性思维方式和诗意化的表达形式创作了堪称“民族史诗”的《尘埃落定》。小说别具一格的诗化美学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灵性与哲思的诗化语言以及尘埃、罂粟等内涵丰富的意象。《尘埃落定》以独特的诗化特质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藏地乡土世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尘埃落定》与《铁皮鼓》这两部小说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二者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傻子,儿童这样三种叙述视角。从宏观上看,它们都使用这三种叙述视角;从微观上看,二者又有相异之处,各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尘埃落定>的叙事是一种颠覆西方叙事理论的中国式的诗性叙事,即:叙事主体超性格化的对立;叙事角度超逻辑化的转换;叙事结构超理性化的摇摆;叙事语言超杂语性的诗化.作家阿来以傻子形象为核心,通过一个回忆的"亡灵"来创造文本,同时又融入了其自身的独创性,形成了一种生命的叙事,文化的叙事,感悟的叙事,从而建构了一个中国智慧的寓言.  相似文献   

9.
《长日留痕》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回忆展开叙事。本文对作品中的回忆叙事策略展开分析:叙事的双重路径凸显了回忆的不可靠性,使情节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发展;叙事的双重视角体现了人物的多层面的性格特点,塑造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叙事的双重声音则彰显了主人公最终回归真实自我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伤逝》的叙述者并不像许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第一人称的人物叙事者涓生,而是未登台亮相的缺席叙述者,他代表了隐合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叙述者;叙述者的“沉默”,使涓生在与读者的平等对话中显明作品意蕴的深刻和叙事技巧的匠心,同时显露作者的苦闷彷徨之心。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俺爹俺娘》中,当事人焦波的口述贯穿始终,成为结构全片重要线索,也决定了纪录片的独特视角。在讲述人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侧重于有声语言的对话关系。片中焦波对感人生活细节的讲述,突显了本片的故事化倾向。在对素材的处理上,《俺爹俺娘》中的很多表现手法呈现出个性化、文学化的特点。口述纪录片从讲述人的眼中看世界,体现的是一种局限视角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在《判决》中通过叙述者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模糊了叙述者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使叙述者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含混,并借助内聚焦和零聚焦两种叙述方式的叠加重和消解了叙述者的客观性,使文本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死魂灵》的叙述者是一个外显的叙述者,他在叙述的同时,不时与受述者进行交流,对叙述作各种干预,这种处理使叙述的灌输意味得到了缓解。同时,叙述者的形象化,也使文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我的已故公爵夫人》是罗伯特.勃朗宁的名作。叙述者公爵的叙述表面平缓,却暗藏玄机,颠覆了叙事的可靠性。这种从里层颠覆表层平缓的叙述的可靠性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展示了勃朗宁非凡的叙事艺术,另一方面深刻地披露了叙述者公爵的丑陋嘴脸。而这样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女性在父权制被叙述被囚禁的命运,剖析了男性叙述话语暴政,揭示了男性叙述权威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5.
动态叙事和静态叙事是小说叙事效果的两种体现形式,而小说的叙事者和叙事视角又是决定小说叙事静态或是动态的重要因素。本文正是通过分析巴尔扎克和福克纳作品中的这些因素,来阐释静态叙事和动态叙事的差别,以及这两种叙事对作品的叙事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午夜之子》是印裔英语作家鲁西迪的代表作。帕德玛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兼受叙者,在文本中起着重要作用。她不仅帮助叙述者萨利姆调整叙述顺序、控制叙述节奏、传达读者反映,还对萨利姆的叙事起到监督与提醒作用,甚至质疑叙述者的叙事权威,使叙事带上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往往与隐含作者一致,是一种可靠的叙事。鲁迅通过选择适当的叙述者,控制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想象,从而形成了合理的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一位在叙事上不断求新探索的作家,他总是着意追求以多种叙述视角和多样的话语形态营造出狂欢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发表于2003年的《四十一炮》是莫言这一叙事努力的里程碑式的收获。在《四十一炮》中,叙述者罗小通穿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他的叙述与故事相互纠缠交织、平行推进,俨然一曲严整的二重奏。无论是话语的对立、交织与重叠,还是记忆、想象与现实的相反相衬,都在叙述者的操控下呈现出狂欢化复调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一种叙事存在。新闻叙事是新闻叙述者对新近发生事实的重构。这种新闻叙事的重构,使得新闻叙事的三个层面都表现出主观倾向性,以致新闻理论倡导者提倡的新闻客观真实的本质只能成为叙述者主观认识上的真实,而纯然的客观真实成为新闻工作者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新闻叙事的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的交融,使得新闻叙事只能在两者之间追求一种平衡点,让叙述的新闻更可能接近事实的本相。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