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自成书流传后历代均有学者进行研究。有清一代则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对《史记》史学价值的肯定”、“对《史记》文学价值之再发掘”、“《史记》编纂学研究的成就”、“《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及“《史记》版本研究的成就”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张际会 《军事记者》2011,(10):59-59
鲁迅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方面肯定了《史记》的地位价值。在一部史学著作中为后人保留了许多鲜活面孔,是《史记》一大特色,这得力于司马迁赢余历史人物的传神之笔。本文试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挑出"泣数行下"这一特写镜头,  相似文献   

3.
当代“史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及其作者张涛郑志东,靳纯刚,郝子房司马迁的《史记》,世人无不知晓,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特色也成为从汉到明23史修史的典范,如今,又一部继《史记》精华,承明清民国通史演义文学之后,被学者读者誉为"2...  相似文献   

4.
文学期刊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大庆这样一个有着工业文化、英雄主义文化的城市。《石油文学》从创刊起就肩负起大庆油田文化宣传的重任。刊物从内刊到面向全国发行,对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以刊物的形式,在新时代参与到了文化体系建设中。以《石油文学》改刊为例,或可深入认识一本杂志的策划对建构文学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为文化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出现了文化繁荣的鼎盛局面。在这一时期,《史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流传更加广泛,研究《史记》的著作大量涌现,是自汉以来《史记》流传、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也是写本最纷繁的时期。但当时的写本今多亡佚,仅有九卷传世:三卷原藏敦煌莫高窟,即《史记集解燕召公世家》残卷、《史记集解管蔡世家》残卷、《史记集解伯夷列传》残卷。此三卷皆被法国人伯希和盗去,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另外六卷唐写本,皆藏于日本,即: 1.《史记集解夏本…  相似文献   

6.
《史记》战国史料研究[日]藤田胜久著,曹峰、[日]广濑薰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众所周知,日本的《史记》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功力,自古以来,大家辈出。最为著名的就是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这是《史记》研究界公认的不可忽略、极其权威的著作。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书对其作了补充(参泷川资盲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其他值得推荐的还有伊藤德男《史记十表见司马迁历史观》(《史记十表所见司马迁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正她努力发掘这块浸润着慷慨悲歌之气的土地上所积淀的厚重文化与人文精神,并通过揭示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气质、豪迈行为及其历史作用,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河北历史与文化。《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有关研究《史记》的论著大约在4000(部)篇左右,超过《史记》本身篇数和字数的数百倍。面对如此丰富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已经没有了研究的空间,答案是否定的,刘玲娣教授的新著《"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就是新的突破和对《史记》研究的新提升,令人耳目一新。拜读再三,受益匪浅,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8.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或《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文学名著。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在《史记》研究领域,对于《史记》版本的研究是基础且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内容。可以说,《史记》研究的进步是伴随着《史记》版本研究的进步而前进的。在整个二十世纪,学术界对于这一基础性课题,不断有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正是今日《史记》版本研究的新起点,因而对先前学者《史记》版本研究中的成就与不足,做一较全面的回顾,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在该领域的研究,从而也为新的一个世纪中,进一步开拓《史记》研究的新局面创造条件。基于此目的,本文力图对上个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相互渗透、文学与史学相互促进,学术研究日益深入,朱丽霞的近作《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即是文史兼治、创获颇多的著作。本书构思新颖、研究方法独特,堪称体现文化研究新思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是对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进行的专题研究。属于对《史记》进行版本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元刻《史记》彭寅翁本刊行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是目前存世《史记》版本中仅次于南宋黄善夫本(1196年刊行)的已知的第二个三家注本。它也是从南宋黄善夫本到明代廖凯刻本(1517年刊行)三百多年间国内惟一的《史记》三  相似文献   

12.
正《中日史记学50年》是日本老一代学者池田英雄的著作,池田英雄一生中以《史记》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史记》资料收集、整理方面极有成就。池田英雄的父亲池田四郎次郎是日本明治到昭和年间著名的《史记》研究学者,一生致力于《史记》的研究,其以自己毕生的精力,编纂了《史记补注》。在父亲的影响下,池田英雄很早对汉学和《史记》就有浓厚的  相似文献   

13.
《史记》自问世以后,历代均有抄写翻刻,但因时代久远,在抄写翻刻过程中,多有衍误脱讹,以至使人产生了“今传《史记》是司马迁原书吗”的疑问。明、清及近代学者对《史记》诸本多有研究,但对西汉末至六朝时期的写本状况甚少涉及,而这一时期对《史记》版本形成至为重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史记》的原貌。本文以抄于六朝时期的两卷残本为根据,以相关典籍为佐证,揭示了六朝古本的特点,论证了其与今传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订正了今本《史记》的讹误。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虽被当时执政者谓为“谤书”,但它的传播对后世造成巨大影响,从而作为正史的开端和古文的楷模为史学家和文学家所称颂。就文学而言,唐宋散文,宋元戏剧,明清小说的丰硕成果中无不折射出《史记》艺术的光辉;就史学而言,宋代郑樵在《通志》中赞之:“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史记》的成功来自于自身内容和艺术的完美,但同时也是成功传播的结果。《史记·自序》中司马迁称世代为史官。尽管如此,司马家族尚无一人成就一家之言。因此,其父司马谈临终遗训道:“(迁)…  相似文献   

15.
《史记》被誉为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群史之领袖”,和“打开中国上古史的第一把钥匙。”鲁迅先生亦极力推崇《史记》,并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两千余年来,社会及人们普遍看到了《史记》的史学、文学诸成就和价值,而忽略或割裂了这些成就取得的重要来由,即“本”、“源”问题。这里,我们用唯物史观探究《史记》问世的由来,将会唤醒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高和增强对档案及档案事业的真正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人的到来也影响和塑造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面貌。人的迁移成为一个时期文学现象和地域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文学与地域文化变迁》一书以“变迁”“变动”为主题,系统考察了人口迁移流动对一时之文学、一地之文化产生的影响,视角全新,解剖深刻,是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7.
推荐理由跳出局限于纯文本的审美、内容分析,着眼于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关注以传媒为中心的文学制度对文学内部结构的影响,正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新的学术热点。《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正是这种研究新思路的代表作。著作分为《文学期刊研究》《文学出版研究》《跨媒体传播研究》三部分,以个案的方式剖析《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当代》《收获》等名刊,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名社,影视、网络等新媒体对当代文学的塑造,充分揭示当代文学生产背后潜在的"知识/权力"结构,有助于读者更深入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资深高级编辑缪雨,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史记》,写成《史记与新闻学》一书,最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国新闻书店有售。 全书共分九章四十三节。这里略举一些章节名称,便可知其内容大概:如“《史记》里藏有新闻学”、“司马迁——伟大的‘记者’”、“《史记》的实录精神”、“历史家和新闻记者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诗经》在经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向为学人所关注,但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向为学人所忽视。笔者以为,清人以评点、诗话、题解三大文献形式对《诗经》的文学意蕴进行了深度开掘,为“五四”以来最终以完全文学的眼光解读《诗经》提供了可能,是清代诗经学的别样奇葩。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生群教授在《史记》研究领域执着耕耘20年,已发表论文30多篇。近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论文集,收录了他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史记》的重要论文18篇。全书文章可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探讨《史记》研究中重大的同时又有较大争议的若干问题;第二组4篇,研究《史记》取材及相关问题;第三组5篇,关于《史记》编纂体例等的文本研究及影响研究。归纳起来,该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强烈的问题意识。大凡当今《史记》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和有争议的疑难问题,如《史记》的断限问题、亡缺与续补、司马谈作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