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积聚到更为多元丰富、开放兼容的社会资本,实现了他们与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互动融合。这为青年在虚拟空间自我认同的产生、建构与交融创造出广阔平台。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自我展示程度越高,其所获取的社会资本就会不断扩充,而仪式化、个体化的社交媒体使用,则会加快青年自我认同的资本积累,提升与之相应的资本权威。  相似文献   

2.
我们中国人的伟大传统是要“自作元命”:决定一切的乃是绝对自我,是自我认同。如果我们不能把最终极、最简单的自我安置好,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虚无。因此,立足坚实,一步步地发展我们自身,进而服务于周围和社会,才是真正的人生道义  相似文献   

3.
王欢 《今传媒》2017,25(10)
网络语境下警察身份认同的三个层次,即个体、集体以及社会身份认同,是逐渐递进的关系.警察个体尽管受自身职业或行业的影响,但更注重自我感知和感受.在集体身份的认同过程中,集体内部成员的不认同首先体现为否定警察身份的不认同,但在涉及警察集体的情势下,个体往往会不约而同,集群发声.警察社会身份认同的实质是对警察公众形象的评价.网络中的警察公众形象存在身份固化和评价极化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在北京的一次针对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赴云南、山东两地对媒体、企业的调研数据撰写而成。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记者的职业地位在社会中显著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即记者的"自我认同"从"无冕之王"滑向了"新闻民工";记者的"社会认同"总在"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宣传者"、"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角色中纠结与调和。记者们趋向于将自身定位为"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而官方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宣传者",部分企业家和民众又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后两者的定位都与其"自我认同"发生严重的错位。这导致了记者职业神圣感的丧失、职业伦理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加速了记者职业地位的下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网络游戏成为了许多玩家进行人际交往、舒缓压力、形塑自我、达到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网络游戏中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成为了影响玩家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人际关系对玩家自我认同的影响,本文对玩家在游戏中如何塑造"自我"、玩家是如何进行人际互动达到自我认同、人际关系是如何影响玩家的自我认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网络游戏玩家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因此也面临各个层面的社会问题,其中城市新移民群体的自我认同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自我认同感是城市新移民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以来,移动智能媒体在外来务工人口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为主体视角,试图以此建构其自我认同的维度,来深入探究目前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的现状、造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北京高校后勤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自我同一性,自我存在感和精神归属感方面的特征,并尝试从社交媒体的层面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解释,从而对增强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感提出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柯 《青年记者》2020,(11):33-34
文化认同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追寻和确认自身文化属性的过程.个体向社会或群体确认自我身份和价值走向的过程中,会建立二元对立逻辑,如能接受或认同某种文化价值,会形成精神共同体,继而延续成为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信息环境的变化,使图书馆学面临着大的压力和挑战,图书馆学的自我存在方式也着根本性的转变。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求得自身的发展,完成自我存在方式的由旧转新,本文试从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把握,自我理解,自我定位及自我超越等方面粗浅议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虚拟实在是计算机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象,在这种状态之中,物体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被体验的对象。在虚拟真实之中,虚拟自我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个体在虚拟时空之中一种栖居和存在的状态。这种栖居和存在势必又将重新建构自我的含义,自我源自两重真实的互动与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建构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与真实对应的虚拟或者虚构的世界中,通过自我的投射或者中介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建构虚拟真实也是人们认知自我的愿望的实现。本项研究以虚拟真实这一传播技术形态为视角来观察人的本体性在这场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人们陷入了自我认同危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是建立在公认的、完整的历史记录基础之上的,档案凭借其原始记录性成为了个体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借鉴社会学中自我认同建构的研究成果,分析档案在个体建构自我认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包括个体运用档案建构理想形象,借助他者记录塑造完整自我,内化档案价值构建身份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选择社交媒体用户作为自我表露的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线索减少理论和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三个理论,编制量表,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表露现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自我表露内容分为社会属性信息、兴趣日常、学习工作、态度观点、个人性格和个人隐私信息6个维度。并将社交媒体用户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自我表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自我表露,同时受教育程度对自我表露程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晏娟 《出版参考》2023,(7):41-43
在编辑工作中,自我重塑是指编辑自发地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工作的内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进行重新建构和设计,从而带来对工作的强烈认同,工作更易于与生活平衡,工作投入度更高,工作绩效得到提升。融媒体时代,编辑工作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挑战。编辑需要重新设计、建构自己的工作,以应对这种时代环境的挑战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王丝琴 《视听》2023,(12):105-108
本文以深度访谈法,采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研究MBTI趣缘群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机制以及这种基于自我认同建构起来的群体认同特征。研究发现,MBTI趣缘群体存在甚至长期存在自我怀疑的心理机制,这驱使着他们探求自我认知,获得更加清晰的个人画像,因而在测试上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与狂热性,热衷于做各种测试,但他们对于测试结果又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与理性,而非一味接受测试结果。经过多次测试,他们获得了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缓和了主体焦虑,同时强化了自我认同或自我否定。这种基于自我认知建构起来的群体采取标签式的交往模式,但形成的虚拟共同体是脆弱的、难以维系的。这类纯粹基于兴趣建构起来的群体更多需要互动仪式和社会资本的建构来维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工业社会正使人变得越来越疏离,另一方面,孤立感又使人们在潜意识中更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这种悖论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寻找陌生人,诉说生活中的苦闷,展示真实的内心,寻求同龄人的慰藉,也重建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5.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的一方面是追求技术、进步、繁荣。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技术构建的"社会场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但另一方面,吉登斯提出的现代性的三种动力机制也同样说明新媒体技术存在的自反性——自我认同的危机及亲密关系的崩离。通过对"社会场景"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媒体提供了重构自我认同与亲密关系的路径,即"积极对话"和"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17.
陈钇汐 《声屏世界》2013,(10):49-51
伴随着社会形态多样化发展,人们在道德方面的“自我认同”与“自我批判”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唤起社会良知、建立公民道德、弘扬传统美德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这个时代比以往更需要公益广告。正因为如此。政府和媒体越来越重视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卫华  刘敬 《当代传播》2023,(1):102-106
欧文·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是其情境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笔下的自我有着诸多变体:拟剧论中的情境自我、全控机构中的抗争性自我、表达恭敬和风度的仪式自我、实体变化中的框架自我等,这些自我统一于对互动秩序的探究之中。其自我传播观一方面承继于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具有浓厚的社会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气质;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人类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仪式和布朗功能主义仪式观的印迹。其自我传播观对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自我宣传,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宣传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20.
自我效能感是图书馆员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社会、职业、馆员自身三个纬度对影响馆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方对图书馆职业的重视。馆员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对服务行为进行恰当的归因,积极调整心态来应对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