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更新德育观念,奠定增强德育实效的理论基础 德育实效如何,与德育观念是密切相关的.德育观念影响着德育目标的确立,德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德育评价标准的确定.因此,更新德育观念是提高德育实效的突破口.在以往的实践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学生的不足,因而轻视德育对象,看不到他们的优点,看不见他们的未来.要提高德育实效,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尤其要确立人本观念和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2.
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德育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和谐德育理念是高职德育的必然选择.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实现高职德育途径的和谐,树立大德育观,实现高职德育发展的和谐,是加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德育组织实施原则是指大学德育组织实施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了大学德育组织实施的规律,是顺利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完成大学德育任务的重要保证.对提高大学德育效果,发挥大学德育在培养社会主义高层次人才的伟大事业中的功能和作用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大学德育组织实施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是十分必要的.一、针对性原则.任何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大学德育也不例外.大学德育组织实施首先必须注意教育的针对性.根据大学德育的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德育的效果.大学德育与  相似文献   

4.
德育知识是对德育本质和青少年品德教育的认识以及学校德育经验的描述.德育观念是德育知识积淀的结果,主要包括主体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教育、情境德育和整体育人等.德育智慧则是德育知识与能力素养的一种综合反映,涉及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三方面.德育知识、观念和智慧共同构成现代教师的德育素养,而德育素养是教师或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5.
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途径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大学德育途径体系,是大学德育工作的各种途径有机且有效地组合形成的系统化的德育活动渠道.大学德育的途径从广义上说包括学校德育途径、家庭德育途径、社会德育途径.从狭义上说包括课程类德育途径、实践类德育途径、环境类德育途径、组织类德育途径、管理类德育途径、辅导咨询类德育途径和传媒类德育途径等.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6.
探析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德育导师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发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改进,尤其是方法的改进更是迫在眉睫.德育导师制的产生对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完善德育功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丰富德育方法和改进德育方式.但在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应注意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德育导师制充分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后的合力.  相似文献   

7.
彭寿清 《红领巾》2005,(3):145-147
大学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德育优化是指对构成德育的主要因素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使各种有利的影响形成合力,以实现德育的预期目标.大学德育优化主要包括德育主体性优化、德育目标的优化、德育内容的优化、德育环境的优化、德育过程的优化、德育途径的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德育的资源意识及其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蔡辰梅 《教育探索》2009,(5):100-101
德育资源的匮乏成为当前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德育资源的匮乏是相对意义上的匮乏,并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者德育资源意识的缺乏而造成的,因此,德育资源意识的确立,是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条件.德育资源意识的确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有利于道德环境的建构和德育实效性的提高.要确立德育资源意识,首先需要确立居于其上位的德育新理念,即德育的主体意识、德育的生态意识和德育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教育界最主要的话题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人"的德,"人"是有"德"的人.生活德育有两个内涵:一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实施德育,二是让学生在德育当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德育过程向生活开放,三是坚持生活德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联系在一起时,学生的自主认识可以得到尊重.在初中德育中采用生活德育的思路,实际上是将德育进行课程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德育创新研究,有助于增强德育实效.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观念,是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先导;德育内容的创新,是增强德育实效的核心;德育方法的创新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开展网络德育提高德育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书 《班主任》2004,(2):32-34
目前,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改变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和习惯.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力开展网络德育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网络德育的特点 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所谓制度德育是指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制度德育与德育理论体系的关系类似音乐学中多声部音乐的声部与主调的关系.制度德育与德育制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重视参与、制度正义、程序正当和凸现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3.
"坚持德育为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主题之一;德育,也是我国一直排在首位的教育形式.但与此同时,德育也遭受了最大程度的质疑.德育空泛化、表面化、被虚化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被动德育""形式主义""一厢情愿的德育"还较为普遍.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心"是德育的魂,只有"人心"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这便是我思考德育精细化管理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加强网络德育理论研究是网络德育实践的基础,网络德育过程理论是网络德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文章从网络德育概念入手,揭示了网络德育的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过程,从而论证了网络德育过程的规律,为科学构建网络德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教育,是建立在与德育紧密相关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基础之上的,这是时代赋予德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高职的德育工作,在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和德育实效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高职德育目标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德育目标的缺失是高职德育一直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构建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体系,是高职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德育资源是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因素.教师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德育资源的井发与利用是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理想路径,因为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提高教师对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认识,对促进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中非德育学科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出现严重的德育缺失现象,德育问题引起强烈关注.强调专业课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载体,是对大学生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研究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实现高校全过程德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德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资源与德育效益是德育的一对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德育的发展和变化.德育资源合理配置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9.
德育文化是人类在德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德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总和.先进德育文化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社会进步的德育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科学性等基本特征.先进德育文化是在对传统德育文化的继承和外来德育文化的借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先进德育文化的建构,应遵循继承、借鉴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大德育"?笔者认为:一是德育内容的系统性.盲目的、随机的德育难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只有有了完整的内容,才能通过多种的形式进行教育.二是德育方法的全面性.德育诉诸于人们的"良心"和"道德信念"而"内得于己"、"外施于人"是德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德育的方法决不能仅有教育,它还有赖于熏陶、体验、实践等方法,德育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三是德育空间的全面覆盖性.德育应覆盖所有的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要求学校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