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口语表达中的"什么+引述话语"格式既可以表示否定,也可以表示质疑.从语用上看",什么1X"格式可以凸显说话人的理解焦点,或者寻求自我解释,或者寻求对方解释.表质疑的"什么1X"格式和表否定的"什么2X"格式两者在引述性特征上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在语音表现、共现成分、会话表现等方面表现出区别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常常碰到一些凝固格式,对于这种凝固格式的教学需要动一番脑筋,"X什么X"格式就是一例。从形式上看,"X什么X"格式有疑问代词"什么",是特指问,从表意上看,是逆对方之意而诘问,不要求作出回答。"什么"读轻声,并不负载疑问信息,只是起加重反诘语气,强化否定性质的作用如果将形式内容结合起来,就是用特指的方式表达跟对方相违逆的意思简称为"逆意特指问",这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格式。外国留学生如果不懂得此类格式的整体意义,理解起来常常感到困惑,运用起来常常出错下面是留学生在运用这种格式时出现的病句:  相似文献   

3.
我们可以把创新"被X"格式的出现,看作是对传统"被"字句用法违反的认知操作的结果,最终促使"被X"具有了"主观强加的事件否定"义。这种突破句法常规的做法正是网络用语吸引人眼球,使人感觉"异常"之中带有辛辣、讽刺、反语等"否定"意味的独特之处。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带"被X"格式的词时,即使没有看到详细内容,我们多半也不会相信"X"事件的真实性。"被X"格式已经慢慢类化为表示事件否定的构式,我们并不能从其各个组成成分直接推知"事件否定性"语义。  相似文献   

4.
"还X就Y"格式是一种反预期格式,其所传达的信息可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也可以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还可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该格式可分为现实型与非现实型两种类型,都传达反预期信息。  相似文献   

5.
“从X到Y”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格式,这种格式具有语表形式相同而内部结构、语义、及句法、语用功能不同的特征,文章通过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考察,揭示其更具价值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超然的语言形式,即否定格式中虽然含有否定词,但它们仍表肯定的意义,我们将此类格式称之为非否定格式。由否定词"没"参与构成的非否定格式大都比较零散且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有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有个什么NP”格式是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格式.格式中“个”有量词和语气助词两种情况,根据“个”的不同,这一格式有两种层次分析情况.语义上,这一格式的典型语义是表示否定.语用上,这一格式体现出较强的口语色彩和主观判断色彩,根据语境不同,有“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两种信息焦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超然的语言形式,即否定格式中虽然含有否定词,但它们仍表肯定的意义,我们将此类格式称之为非否定格式。由否定词"没"参与构成的非否定格式大都比较零散且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有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没有X只有Y"依据意义可分为突显式、条件式和评判式三种类型,其中评判式已经形成构式。评判式"没有X只有Y"根据X、Y的异同有两种构式义,共同点是都重在突出人的因素,而且形式简短,很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常见于口号或广告语。三种类型的"没有X只有Y"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主观化,同样主观化也是两类构式义间演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还x就Y”格式包括超前夸张“还x就Y”和非超前夸张“还X就Y两种格式,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次阐述了这两种格式的差异,凸显了超前夸张“还x就Y”格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描写语言事实入手,按“小三角”的研究思路,从结构成分,语义类型,语用价值三个角度对“不X不Y”结构,作了较全面的考察,从结构成分来看,能够嵌入“不X不Y”结构的“X、Y”一般是单音节,也有双音节乃至多音节,“不X不Y”结构构成两个停顿,两个停顿前后之前表并列,表因果或表假设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抑扬有致,堪称古代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其境界清新而又醇厚,显示出五言诗的形式美、抒情美和艺术美。《古诗十九首》开拓了诗歌的抒情空间,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体式。  相似文献   

13.
汉语"非X不Y"结构已经从单纯的否定词"非"和"不"走向了凝固化的稳定结构,在语义层面上也体现了强调主观和客观的感情色彩.该结构满足了其语法化的要素.在进行语义解读的时候,X和Y值的变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以来产生的新"被"字结构属性独特,可被看作借助传统"被"字句形式传达特殊信息内容与主观评价的修辞或语用现象:其中的X主要由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充当,也可由及物动词甚至带"处置"义的及物动词充当,但被动行为或状态却并非针对主语;实际语境施事及其所控述语被策略性省略;主语与X构成虚拟陈述关系,且主语多为弱势成份。新结构托形嫁接了原结构所具有的构式意义:表被动、示贬义,增加了"含批判"的含义,依托特殊的社会语境实现了复杂而独特的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15.
“整个一个X”格式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格式。人们对它至今关注较少。文章着重对“整个一个X”格式的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及其语用价值等进行一系列分析和探讨。并对这一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手工方法绘制电路图和印刷版图,劳神费力且不规范,稍有不慎,前功尽弃。利用最常见的 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工具,预先建立一个“符号和网格”文档,做出的电路图形不逊色于专用绘图软件。  相似文献   

17.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结构,它的构成成分一般都是不变的,但数词惯用语,尤其是"一一"对举的数词惯用语结构较为灵活。从《新华惯用语词典》所收的"一一"对举的数词惯用语出发,在惯用语的正体和副体的关系方面讨论惯用语结构的灵活性,以期对惯用语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The current paper discusses ambiguities in critical thinking assessment. The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omponents of critical thinking. It then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issues of commonly used critical thinking tests and to what extend they are made compatible 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critical thinking tests utilizing a single multiple-choice response format measures only recognition or level of knowledge, and do not adequately capture the dis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st-takers. Multiple-choice response format does not reveal test-takers’ underlying reasoning for choosing a particular answer, nor does it reflect test-takers’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under unprompted situations. Whereas measurement that allows for responses in both multiple-choice and open-ended format makes it possible to assess individuals’ spontaneous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skills on top of their ability to recognize a correct response. Assessment consists of multi-response format should be pursued for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和演化,主要结论是:短差比式"X+A+过"来源于差比式"X+A+过+Y"中基准Y的删略,这种短差比式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壮语南部方言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