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踔 《文化学刊》2011,(2):173-179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仍面临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缺少文化"摆渡者"等诸多问题。因此,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竞争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建构全社会参与建设新格局,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改善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文化对外传播力;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文化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坚持文化强企、文化兴厂、文化促安的管理策略,通过创建标牌文化、亲情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这四种文化途径,求真务实抓好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促使安全基层基础管理工作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孙晶 《职业圈》2012,(23):109-110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班组文化建设,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电公司建设和谐企业从管理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班组抓起,使文化建设最终落脚到班组,通过建设和谐班组,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班组团队精神,努力培育优秀的班组文化,将班组文化全方位辐射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构筑班组的管理文化、安全文化,成本文化、学习文化,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促进公司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力,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责无旁贷,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和重要使命。地方高校特别是建校历史不长的地方高校更要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重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守望大学精神,塑造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大连大学在发展的困惑和困难中促成了文化自觉,逐渐形成了一套由建设目标、大学精神、文化理念、文化载体、文化模式、行为风尚等共同组成的大学文化系统,先进的文化引领着大连大学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大连大学的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大学能够以和谐文化吸引集聚优秀人才,以先进文化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可以让大学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教育有着本质的联系,教育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即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根基和血脉,是大学生成长、认知和成熟的摇篮,大学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优化文化观念、丰富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载体、拓展文化空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林丹  冯丹 《文化学刊》2013,(6):151-158
特色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从当地特有的人文和历史出发,结合城市形象定位和文化积淀,形成的有别于他区域、并在本地区得到群众认可的文化形态。大连在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明显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城市品牌及政策等文化资源优势。但在建设进程中也存在城市间“千城一面”、特色文化建设不能满足入的文化需求、缺乏深度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及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对此,大连应从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品牌、市民意识、文化设施、文化环境五个方面提升其本体实力、内部环境实力与外部环境实力,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袭著波 《职业圈》2012,(24):102-103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 所谓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生产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包括三大要素:一是物质文化,是指安全设施、装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条例等。三是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最高层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HSE管理干部队伍的意识、观念、道德、目标、精神风貌等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本文探讨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安全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立山 《文化学刊》2010,(4):150-153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领域内与图书馆现象有关的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个层次,并表现出亚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特征,同时图书馆文化还具有文化积累、文化整合、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辽海文化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3,(3):70-85,F0002,F0003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符号标示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辽海文化既具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混融而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点,又具有海洋地区文化的特色;前者之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与后者之外向、机敏、灵动汇合而构成辽海文化总体,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而区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成为东北文化总体中的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11.
王路  洪晓楠 《文化学刊》2014,(4):155-167
当代文化新趋势的研究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的众多表现,如文化交流不平等、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经济间的一体化交融以及网络文化的形成等,由此指出,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主要表现为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化与文化网络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经济化、网络化的一体化,对于每一个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都分别从发展历程、具体表现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萍 《文化学刊》2011,(4):84-86
电视科教节目是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科学文化传播的具体节目形式之一,应注重传播科学文化、创新文化、大众文化、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媒介文化,以满足公众对于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从而提高我国公众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增强公众抵御各种落后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沧州地名见证了沧州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该文从沧州人物地名文化、沧州多彩地名文化、沧州儒学地名文化、沧州文脉地名文化4个方面,对沧州特色地名文化进行了系统展示.带有特色文化的地名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同时也是一种渗透性强、影响力持久的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既能够进一步完善沧州地名文化研究资料,又可以...  相似文献   

14.
森林文化是一种文化的总称,其组成的形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森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由森林类型、地域和树种的多样性所决定的。换句话说,森林类型、地域和树种的多样性衍生森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例如,以不同森林类型呈现的热带雨林文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文化、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夏绿林)文化,以及山地矮林文化、亚高山草旬文化,等等,是森林文化形态多样性的一种呈现。日本和东亚国家地处暖温带,岛国环境使日本人对森林敬畏和亲近,其森林文化形态即属夏绿林文化。  相似文献   

15.
罗敏 《现代企业文化》2013,(6):16-16,30
一、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企业文化体系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企业文化体系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向深度挺进和向广度进军的内在需要,有助于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消除文化建设中的混乱与片面、盲目与浅薄,有助于文化的推广、遵守与应用,有助于保持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方便适用性,有助于文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有助于理顺母子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迎霞 《职业圈》2014,(21):10-13
企业文化融合是关于跨文化企业中既有文化的命题,分属文化扩散范畴。企业的跨文化情景,各种既有文化即多元文化的表现、实质、作用机制,构成其中的基本问题。多元文化的实质是社会化的信念和欲望,具有塑造企业的力量,文化的扩散遵循社会模仿律,即发明、模仿、对立的社会模仿机制,传播是扩散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多元文化经由文化扩散机制,即模仿律作用产生新的企业文化的进程,即为企业文化融合,其中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对企业文化融合进行干预的理论依据,启发了介入重点、方式和策略。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关于文化、人格、传播、社会模仿律的洞见,传播学中的一些理论假说,企业文化融合相关案例等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郭亮  胡明霞 《文化学刊》2011,(2):144-149
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文艺创作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也日益盛行。"三俗"文化以丑为美,践踏主流,玷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背道而驰。主流文化没能真正实现大众化是文艺创作领域"三俗"之风盛行的重要原因。主流文化作品缺乏现实关怀、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监管的缺位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了主流文化"边缘化"和"三俗"文化盛行。"三俗"文化泛滥凸显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主流文化大众化是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防治文艺创作"三俗"之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及其中坚力量原本是长期稳定的,但在二十世纪,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却发生了速度很快、幅度很大的变迁,这是我们认识乡村文化历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试图从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非常状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长期失衡、文化人才与文化制度的反复波动等角度,揭示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背景;梳理二十世纪前半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轨迹;概括与古代相比的复杂性、与城市相比的传统性、与他国相比的革命性,这样几方面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特点;提出将增强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置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使乡村文化中坚力量与乡村其他文化力量协同发挥作用、让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的发展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几点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的变迁的历史启示,以期在比较宏观的意义上为当代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一些思想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秦伟  贾志超 《文化学刊》2023,(10):26-29
大河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辽河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是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辽河流域不同族群通过交流汇通,创造了辉煌灿烂、内涵丰富的辽河文化。文章从史前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四个角度,细致分析了辽河文化历史内涵,探寻了辽河文化主要特征,包括早发性、多样性以及向心性三点,希望能够为人们了解辽河文化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林丹  李琳 《文化学刊》2011,(3):44-49
"第七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集中围绕文化的本体性问题、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展开讨论,回应了文化哲学的发展潮流。研究文化软实力方法论问题的前提是考虑文化的本体性问题,即是说,将文化作为对象或本体来理解,只有在确定了具有独立性研究对象的文化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方法论问题的研讨。文化是一个不断延伸,不断升腾的过程,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过程,基于此,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应当涉及文化传统、文化变迁或文化评价问题。在如何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论问题方面,可以从与文化软实力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处理好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