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职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在培养途径上要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突出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要注意: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逐步形成以"应用"为主旨及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衔接.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知识教学主要以培养"知识人"、"认知体"或"认知主体"为取向,而基本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教学中确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既适应了新型实践形态对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体现了知识学与教的生活意义,也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认知"失灵"问题.实现该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学科知识教学目标,从知识学与用统一的角度展开教学过程,评价体...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工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劲 《当代教师教育》2011,(3):67-71,85
社会工作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平。以往有关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习教学模式以及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这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硬条件"。但与此同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不可忽视的"软因素"。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师两大方面。当前,社会工作教师在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设计能力、指导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社会工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保障制度建设是关键,个体能力建设是基础,教学团队建设是辅助,实践基地建设是平台。  相似文献   

4.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偏重学习知识技能,忽视"软能力"培养的状况,分析IT企业对雇员的职业"软能力"需求,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职业"软能力"的培养,建立综合考核体系,促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职业"软能力",从而培养出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IT人才。  相似文献   

5.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要环节,"模拟实践"是文科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创新途径.文科类本科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普遍存在教材案例实践性与教师讲授理论性的矛盾.多层次开展课堂"模拟实践"教学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构建组织环境、设计剧本任务、实施过程评价,是探索"模拟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等,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从三方面谈了一些在教学实?档 践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一直是封闭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播,片面追求卷面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人们传递思想的交际过程中,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加强应是同步的,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把学习和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加大语言信息刺激量,创设良好的语境,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交际中学英语.为此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几点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职旅游专业随着旅游业和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渐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但外延发展过快,影响内涵建设,部分中职院校教学理念、师资储备、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人才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窘况.对此,应从课程的人文取向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管理的人文取向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人文取向提升学生的人文行为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地方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历时八年的探索研究.通过实施"优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创新专业运动技术培养模式、实施"教学-实习-就业指导"一体化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学生实践活动激励机制和全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新举措,有效地提高了体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并为提升体教专业的办学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一个概念--实践,掌握一个基本观点--实践的三个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概念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德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平。以往有关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习教学模式以及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这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硬条件。但与此同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不可忽视的软因素。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师两大方面。当前,社会工作教师在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设计能力、指导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社会工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保障制度建设是关键,个体能力建设是基础,教学团队建设是辅助,实践基地建设是平台。  相似文献   

12.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结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研和人文素质以及进行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程只重视地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这对培养应用型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与提高,致使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不断缺失.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修养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因重知识轻人文、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新课改理念要求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取向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可以将毕论文设计(论文)与就业市场需求对接、与专业实习实践结合,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强化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管。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实验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利用实验课的优势,探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既要充分发挥基础实验课的优势,使学生从实践-认识-实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又要把"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一个能够培养出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并能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的基地。  相似文献   

17.
英美文学教学加强素质教育能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增强其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其文化宽容的精神,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塑造其高尚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审美观和道德意识.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人文思想教育,加大情感投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育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是文科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但当前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所用教材存在旧知识多、新知识少,史实陈述多、作品分析少,理论分析多、实践体验少;教学上存在重历史定论、轻前沿动态,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抽象评析、轻实际运用等问题。独立学院应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兴趣-需求-互动-实践"四位一体的立体式、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内中等职校数学教材存在局限性.职校学生实际状况决定数学教材有待重新编订.中职数学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材编写原则;要做到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编写的内容要因专业而异;突出数学陈述性内容的编排,弱化逻辑性推理过程;教材编订要遵循前瞻性原则.数学教材编写时,要囊括专业课数学知识内容,做到"连点成线、连块成面";以实际应用题为导向,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教材编写思想;编入教材内容的数学知识层次、结构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已经成为物理课程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高中物理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师生以及学生间交流偏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且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极大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