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时代主要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上理解文明所标志的社会进步状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本书中阐释了他对"文明""文明时代"和"文明社会"的基本理解,指出文明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基本特征就是对财富的追求,使社会分裂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并经历了古代奴隶制、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三大奴役形式.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发达商品经济意味着古代文明发展为现代文明,它创造了巨大的文明成果,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文明的悖论,如自由平等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商品拜物教、消费异化和世界体系的对抗性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发展因素,推动着人类文明向更高的历史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出现的许多用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重大事实都与文明类型有关。研究文明类型的难点,是弄清楚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内在机制上的差异。主导性整合要素是理解和划分文明类型的关键,据此可以把世界现存主要文明分为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华文明)、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宗教主导型文明(印度文明)等不同类型。文明类型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也各不相同。"中国模式"就是现代政治主导型文明。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文明研究的角度出发,否定了西方历史学界长期流传着的一种观点:世界文明起源的标志是城邦(Polis)。通过分析介绍仰韶文化群和景阳岗古城,认为从世界文明史的意义上来理解《苏州城墙》一书,发现中国古代江南城邦的历史功不可没。再更进一步而言,点明《苏州城墙》对于世界文明中的国家起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国际理解的视野下,在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加强对多元文明的认知与理解;在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成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让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生共长,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罗马是古代世界雄踞东西方的两大帝国和类型不同的两大文明中心。他们在经济结构、政治机制、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上存在着极大差异,各以自身的能量向四周进行辐射,导致中西文化的碰撞。匈奴人充当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角,去和西方文明发生碰撞,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6.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当前主要有三种文明观:文明冲突论、文明对话论、文明交往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实践中应承认并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和谐和文明相处。人类真正的危险在于各个民族、国家间文明的互不相融,以及由此导致的误解、紧张、冲突乃至战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有赖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的对话、沟通和理解,有赖于文明间的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类学的长时段视野反思现代性危机 ,并还原到更根本的文明危机。提出解构前 9·11时代以韦伯为首的旨在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合法性的西方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 ,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非西方传统 ,和西方世界内部方兴未艾的民间性非主流思想运动 ,从中获得超越危机的思想资源。重审“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根源与动力 ,获得检讨“文明霸权”和“文明—帝国主义”的新思路 ,在此基础上颠覆作为文明—帝国主义术语的“进步 原始”、“文明 野蛮”等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模式 ,进而重构我们审视世界、关照历史、思考文化问题的概念框架 ,期待一场根本的思想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李伯元的小说《文明小史》鲜明地刻画了当时的世人对西方文明的扭曲理解和对上海租界的虚幻想象,反映出人们在异质文化的接受中存在的情感与认识偏差,从而体现了作者于复杂的租界体验中对文明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明中心思想经历了乐观主义文明观——悲观主义文明观——悲观主义下的乐观基调文明观的历史嬗变,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尽管西方文明中心思想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由于西方文明中心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本质上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而只能是暂时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推进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面对人类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中国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明确现实指向,既有力回击了西方中心主义逻辑,又直面当代全球治理困境。全球文明倡议通过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深化世界文明合作、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廓清了文明迷思,表达了中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文明冲突论夸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立。马克思文明转型思想表明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不断转型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促进了文明转型。从纵向上看,东西方文明都已经历或将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广度与深度、积极的民族文化自觉的状况等因素,决定着一个民族向高一级文明转型的时间和方式。因此,不同民族通过加强相互交往,互通有无,培养积极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变及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实现文明转型的必由路径、不竭动力与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透过西方文明史的表象,人们不难发现一系列与形而上学相关的思想文化因素,其中有本体论、至善论、自然法论、上帝存在论、日神与酒神精神,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既促成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也孕育起国家至上、上帝至上、帝国扩张等情结;既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自身的文明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冲击着西方以外各区域的文明进程。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有重点地对形而上学思想文化与西方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全方位扫描。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绵长的历史文明与文化是世界最古老、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中国文明、文化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本文针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商业文明的形成,以及西方文化对我国这一阶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西方势力的入侵,激发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由于西方力量是侵略者和世界先进文明的双重体现,因而清末中国社会发展表现为既反抗西方的侵略又向西方文明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成为承接西方文明的合理内核,对清末社会发展起着内在的主导作用。在内外因素构成的体系中,各种力量都已丧失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又不可能从这一体系中超脱而出,因而表现出整体的作用与影响。这些作用与影响构成清末社会独特的发展环境,从而导致清末社会发展的跳跃性特点和上层建筑超越经济基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纵观欧洲文明发展史,基督教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古罗马时代基督教的产生,直到当代基督教价值观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其间基督教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变革?这种发展与变革又是怎样影响到欧洲文明发展的进程的?本文试从基督教在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给古老东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吉姆爷》后半部分的一个重要主题,可以从文明冲突的角度解读这部印象主义作品。帕图森可以看作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社会的一个缩影,作为西方文明的使者,吉姆在帕图森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他个人道德形象的重塑,更是西方文明对东方社会的冲击、复制和重建。通过深入分析吉姆在帕图森成功的原因,可发现西方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并不是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证明。康拉德以艺术的形式,浓缩地再现了近代东方社会中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冲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学习点拨】 1.理解“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这一观点。 2.归纳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民主政治、人文哲学、奥林匹克运动、法治意识与法律体系等)。 3.比较古代中华文明与古代希腊文明的不同特点,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衰落都与环境密不可分,应从文明史的视角梳理文明与环境的关系。文明与环境相互影响,不能过度夸大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中国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和西方文明与环境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属于人类文明,因此要从整个人类的文明上去审视文明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章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以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秩序,认为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形成对抗,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是为美国的霸权行为做辩护。作为崛起中的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张建云 《天中学刊》2010,25(4):56-59
生态文明的深层内涵在于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强调对人的身内自然性的人化和升华,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自利和功利的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极力推卸责任。社会主义国家从本国国情和生态现状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既立足自身又立足环境,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高度理解生态文明,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代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