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校长走班上课,就是每学期或每学年,校长走进每一个班级,为学生上一两节课。通过进班上课的方式,校长可以真实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感悟全校课堂的美好和发现课堂亟待建设的空间。同时,校长把教学研究放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与教师点对点精准教研,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和教研品质。  相似文献   

2.
常态课,又称家常课,即课程表上排出来的,教师必须进课堂上课的,没有人来听课的,由执教者"全权"掌控的那样一种课.这种课占教师上课课时数的99%.除常态课外,还有一种课叫公开课,如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等.  相似文献   

3.
2005年4月30日的《现代教育报》上刊发了吴锡龙老师的《校长上课理所当然》一文,从校长的自身专业成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促进办学目标达成三个方面阐释了校长必须上课的理由,我认真学习了之后,联想到现实中情况,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与吴锡龙老师商榷一下。首先,校长上课并没有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吴锡龙老师说到,校长出身于教师,是老师的老师。一些中小学校长原本都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由于多年不进课堂,丢了旧功不说,新功又练不上,在教师面前底气不足。确实这应该成为校长上课的理由,但校长真正进入课堂了,又有什么提高的…  相似文献   

4.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把课文看一看,把教参读一读,再理出几个问题,就夹起书本进课堂上课了。这样的课堂绝不可能是高效的,也不可能是有效的,甚  相似文献   

5.
常态课,又称家常课,即课程表上排出来的,教师必须进课堂上课的,没有人来听课的,由执教者“全权”掌控的那样一种课。这种课占教师上课课时数的99%。除常态课外,还有一种课叫公开课,如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等。这种课的特点:一是上课时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红听课:二是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常常要调动全校骨干教师反复研究教案,并多次试教,达到大家都“满意”了才罢休。  相似文献   

6.
随堂听课,顾名思义就是不与任课教师事先打招呼,临时进教室听“原始课”,随时了解教学实态的一种教研活动。随堂课(常态课)与公开课或示范课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因为公开课或示范课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有集体智慧的结晶、有漂亮的课件、有精彩的表演,可以说是经过“千锤百炼”磨炼出来的,作秀(表演)成分较多,不能真实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水平。教师也不可能总是演绎在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赛场上,而是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课堂中。  相似文献   

7.
现在学科教师参加评优课、教学竞赛、评职、示范课等,通常要交课堂实况录像片(DVD光盘)。一堂精彩的教学课编成录像片后,是否还精彩?这不仅取决于录像技术,也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技术处理,因此,掌握一些上课的技术、技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或者上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往往要借班上课。由于要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面对陌生的学生群体,所以,大多数教师会利用正式上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进行课前交流,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这种课前交流如果开  相似文献   

9.
刊中快递     
沈阳:新学期中小学校长也要上讲台沈阳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校长提出要求:每周至少听2节课,并要上台做示范课,同时提倡校长亲自兼课。沈阳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表示,一个合格称职的校长,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学动态,对教学始终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校长坚持上课,才能够对教师的艰辛有切实的感受,有助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校长。同时,沈阳将探索开展校长资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一位教师到我校借班上课。课堂上,教师激情满怀,学生沉默寡言,两者的表现反差很大,可谓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大家可想而知。一、原因分析借班上课通常是示范课或是赛课,教师想展示自己的风采,或取得好的名次,必定会精神抖擞,充满激情。而学生在课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福建省初中地理学科毕业班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上了一节示范课,内容为毕业班复习课型“区域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选取教学实践中几个环节进行回顾,引发几点反思,以期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示范课教学模式有所借鉴。一、言传与身教之间找对支点——返示范课开课理念之本“一课千面”,同样一节课,因不同教师,有不同上课风格。要是示范课没有出陈推新、上出高度,何谓“示范”?“示范课”要不“失范”又“返璞归真”,那么示范课定位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听了不少的好课,但是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很好的课听了之后教师没法学。一是因为它是作秀课,课堂是否热闹成了新课程好课唯一标准。二是如果真的要做起来,要费的精力超过教师可以承受能力。那么有没有实效、简单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呢?以下是我总结的合乎众口味的课堂。一、课堂时间紧凑不浪费。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和教师都要有这样的感慨:时间过的真快。上课是与学生合作的过程,所以一上课我经常是先简单和学生说说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很多时候还要讲一下如此任务的意图,这样便于更好地和学生合作。接着我会按预先分好的轻重点来掐时间,当然也配合学生当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地区,通常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校园网络管理员,他们有课的时候上课,没有课的时候维护校园网。网络正常运转的时候,人们往往并不注意他们的劳动成果和重要作用,而网络一旦出现故障,网管员就会成为关注焦点、众矢之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网络管理员呢?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绝大部分的小学校园还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很多都是由略懂电脑的、技术水平较好的年轻教师担任或兼任.他们在这个学科岗位上或多或少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总是很难控制,课堂上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却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稳定学生情绪、维护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学科,组织教学难度比较大.下面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谈谈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的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5.
白玉凤 《陕西教育》2010,(10):46-46
科学课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师资匮乏的广大农村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大部分科学教师不是专职的.他们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的.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在《科学》领域的探索较为有限.导致课前的知识筹备不足.在课堂上无法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需要。  相似文献   

16.
传统意义上的校长是管理型的.一手“抓钱”.一手“管人”。现代理念下的校长是专家型的,既要懂管理,也要懂教学。这里就涉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校长如何研究教学、管理教学、引领教学。推行新课程以来,比较流行校长“行走课堂”的理念.有些专家提出校长要“带好一个班,教好一门课”.正鉴于此,经常可见一些校长亲自“操刀”,拿起生疏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鞭,重返讲台,亲自为全校甚至全市教师上教研课、示范课。这种做法对推进新课程应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继群 《贵州教育》2014,(17):43-44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于2014年3月25日-26日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了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中青年教师上成长汇报课的教研活动。通过这两天的观摩,我感受到了我校教师在快速成长。按照惯例,我校每学期的3月和9月底都要开展教研活动。上课教师都要在各自指导教师的引领下提前磨课。的确,磨课犹如蛹变成蝶,它既是对教师个体的打磨,也是集体智慧的交融。我也曾被"磨"  相似文献   

18.
前两天,市里一所老牌学校组织了一次“开放日”活动。学校准备充分,安排妥当,有不同学科三节示范课在多媒体教室供观摩,其余的可自由选择随堂听课。我没去听示范课,我深知那些示范课太完美了,让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而随堂课与自己平时上课的环境差不多,更利于我借鉴并研究这些课上表现出来的精彩片断。不喜欢听示范课,是因为那些课的表演成份太重了。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课件有专人帮忙或出钱请人设计;试讲就更不用说了,讲一次剔掉一些瑕疵,讲两次白璧微瑕,三次、四次……直到完美无缺;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以"先锋杯"为载体的卓越课堂建设,在我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人争上课改教改合格课、达标课、示范课、引领课…,个个争当课改先锋,标志着丰都课改教改进入深水区。作为语文教师当然责无旁贷。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问题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去探究?请看以下《案例》。  相似文献   

20.
戴建新 《教育文汇》2006,(2):39-40,43
2004年10月中旬,幼一(2)班班主任向我反映,该班一名叫王敏(化名)的学生表现有些异常:她对每门课都不感兴趣,不写作业,不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不值日,不参加大扫除。纪律观念差,课堂上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进教室上课了,她却仍在走廊或校园无目的地游荡。经常无故旷课。找她谈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