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中原文化在赣鄱区域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文化不仅是植根于中原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原文化逐渐播迁到原百越民族居住的广大南方地区,并使当地土著文化融合进汉文化圈,其中对赣鄱区域土著越族汉化的影响,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影响,共同促进中华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通过文学艺术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或是主动与被动的、直接与间接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交流、融合,才形成了中华文化悠久的辉煌历史。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与文学艺术影响着边疆边地民族文化与文学艺术,又  相似文献   

3.
从商周时代起,岭南地区的南越文化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秦汉统一岭南以后更为强烈。中原汉文化的传入,加快了南越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密切了中原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在中原文化的推动下,南越也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也是胡汉文化交流、融合及其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更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流最充分的时期。将从西域乐舞对中原宫廷乐舞、民间乐舞的传播和发展,及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展开论述;详尽分析了西域乐舞在中原盛行的原因。因而民族文化艺术既要保护、开发和传承,也要交流、创新和发展,还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创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海南黎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中原汉族自秦代踏足海南岛之后,历两汉至明清,徙琼者日众。汉族的迁入和汉文化向黎区的播散,对黎族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加速了黎族社会前进的步伐,促进黎族文化的变迁,以及黎族与汉族的融合.黎族的文化面貌及其分布格局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完颜亮是生长于东北、叱咤风云于中原的女真族君王作家,其豪放粗犷雄健的文学艺术风格是女真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反映,是其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内心世界的艺术写照,也体现了女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不仅影响了金代和南宋文学创作,对中国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接触后互相采借、影响所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由地域性趋向整体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期。这时期胡、汉文化及其汇聚后的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呈显出了双向涵化的壮丽、复杂的风貌。正是在这南北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这里生活着哈尼、彝、汉、苗、傣、壮、瑶、回等民族,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等外来文化的交融极为突出。红河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和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共生互融的典型代表。由于受历史、地理、民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红河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特征,红河文化始终与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少数民族聚居的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其民族文化特色,大部分地区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红河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专题导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各国纷争,周边地区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各民族不断融合,逐步形成了统一趋势。秦朝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两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边疆各民族发展较快,并和中原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友好交往是主流。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相似文献   

11.
以《元史》为主要史料,从两个方面对蒙古国接受儒学的过程进行了论考,即传统儒学对蒙古国的渗透过程和蒙古统治者自身对儒学的接受过程。认为异族间的战争是民族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媒介,蒙古贵族经略中原的过程就是其逐渐接受汉文化的过程。而在征战中汉、蒙两族中的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为这一文化交融作出的种种努力,客观地促进了这一进程的实现,其历史功绩应予重视。蒙古游牧贵族征服中原以后,必然地要适应高度发展的中原汉族农业封建文明,这是13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金代定都燕京与女真民族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迁都燕京,是女真人长期追求先进文化的结果。但是,进入中原后,女真人一味地享用汉文化,失落了民族文化。这样,迁都燕京就成了女真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四川崖墓从两汉之际开始出现,盛于东汉一朝,至汉末三国时期迅速衰落。汉末三国时期崖墓既是当时政治变动、文化交流、墓制革新的历史再现,也成为了巴蜀文化和汉文化冲突融合进程中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14.
潮汕文化是在古闽越文化基础上,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俚僚畲蛋等族文化而形成的。这是湖汕文化的本质特点。本文就根据这一主要论点,粗略地概括了潮汕文化在结构、形式、发展及影响方面的一般特点,说明其作用及其应具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论粤西雷歌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歌流行于粤西雷州半岛,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雷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雷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雷歌不仅承袭了闽南文化的印迹,又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是土著文化与闽南移民文化、中原汉文化等相互碰撞、渗透、融合而成的多元性再生态民歌。  相似文献   

17.
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接触后互相采借、影响所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由地域性趋向整体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期。这时期胡、汉文化及其汇聚后的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呈显出了双向涵化的壮丽、复杂的风貌。正是在这南北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碰撞、涵化的汹涌激流中,中国文学形成了多元化的历史潮动,从而推动了文学及其观念的成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白语和汉文化之关系与民族集体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因素,白语中大量存在汉语的现象说明,汉文化对白族文化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进一步研究会发现,白汉文化融合中有一个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因素起着作用。笔者认为,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同一性,使两种民族文化得以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深层次的交融。民族语言在一定程度的共通正是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晖 《文教资料》2013,(8):68-69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动画形象。这已经不单单是动漫产业的问题,更具备一种文化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动漫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的研究,探索如何将中原传统文化融入到动漫设计制作中,试图从中找到振兴河南动漫产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正>契丹文化并非单一族群文化,而是受到奚、渤海及中原汉文化多重影响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契丹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族群文化而形成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契丹文化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契丹族是发源于松漠地区的鲜卑宇文别种,其原本活动区域在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和戈壁之间,因而契丹文化发源带有浓厚的游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