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僮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廨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其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相似文献   

2.
处于安史之乱以后中唐变革时期的元稹,对农业十分重视,认为“农,天下之本也。”因而在其诗文中重农思想有比较完整的反映。元稹指出:“官家少输促”是农民生活贫穷的根源。为了“恤黎人之重困”,必须严格执法,革除弊端;控制农业生产人员的减损;征税要任土之宜,无抑配之名;要控制杂徭的征发;要“审详垦田”;重新核定土地和抑配职田。在改革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无信不立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相似文献   

4.
处于安史之乱以后中唐变革时期的元稹,对农业十分重视,认为“农,天下之本也。”因而在其诗文中重农思想有比较完整的反映。元稹指出:“官家岁输促”是农民生活贫穷的根源。为了“恤黎人之重困”,必须严格执法,革除弊端;控制农业生产人员的减损;征税要任土之宜,无抑配之名;要控制杂徭的征发;要“审详垦田”;重新核定土地和抑配职田。在改革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听过两位老师的一年级识字课,上的都是“日月明”这一课。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两位老师互不相识,教学过程却如出一辙,甚至效果也差不多。比如教“明”时,他们都利用卡片配以图示,由单个的独体字切入:首先出示卡片,圆圆的太阳下配以大大的“日”字,学生跟着老师“日、日、日”读几遍(“日”是熟字)。再出示弯月下配以“月”字的图片,学生再读几遍,当做复习。接着出示字卡“明”,问学生怎样记,学生众口一词:“日跟月组成明。”  相似文献   

6.
<正>“审辨”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中庸》不仅提出了“审辨”这个概念,还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流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也完全可以参照此流程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下面,我就以《拿来主义》一课的教学为例,看教师如何参照这个流程,用审辨式备课,给语文教学以思维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邱华国 《江苏教育》2008,(17):19-19
对于教育家.我们不能仅仅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我们更需要求诸己、行于今之积极态度。因此,我审问自己:我离“教育家”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察传》有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书中列举了若干以讹传讹的事例,说明“闻而不审”,即听了一种说法不加审察的危害,告诫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慎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重呢?书中说:“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们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这是很有道理的。眼前就有一个例子: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周海婴推出了一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其最后一节“再说几…  相似文献   

9.
对仗而已     
1、儿解犬字 有教小儿者,初,教以“大”字;翌日,以“太”字问之,仍日“大”。(师)乃诲(教)之日:“中多一点,乃太公之太也。”又明日,教以“犬”字,儿笑日:“吾得之矣,此点在外,乃外太公之太也。”自作聪明者,难免不闹笑话。  相似文献   

10.
自谢赫提出人物画之“六法”,绘画有了一定之规。“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日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古画品录小引》)“六法”虽说可标程千古,但亦聚讼不衰。其争论虽然多在于“气韵生动”一法,但其余五法也有错会之时。后张彦远回:“无生动之可拟,有气韵之可作。…··审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分“生动”“气韵”为二;唐志契则高而为四:“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  相似文献   

11.
有理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12):F0002-F0002
一官最贪,一日拘两造对鞫,原告馈以五十金被告闻知,加倍贿托。及审时,不问情由,抽签竟打原告。原告将手作五数势曰:“小的是有理的。”官亦以手复曰:“奴才,你讲,有理?”又以手一抑曰:“他比你更有理哩!”  相似文献   

12.
周汝昌先生说:“计黛玉初来在冬天,雨村两月后始赴金陵任,审冯、薛一案。薛家进京,‘在路不计其日’,故宝钗入府当在转年之春夏无疑。”从故事情节上看除了“转年”二字尚可推敲之外,其他大致“无疑”。因为第三回的末尾写黛玉进了贾府之“次日”,王夫人已收到“金陵的来信”,说薛蟠在金陵打死了人命。说明薛家这桩案子发生的时间与黛玉进京的时间大致相  相似文献   

13.
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通过对万树《词律》“未探词皆可歌之源”等进行批驳,透出江氏词学研究的用心,他的词学音律思想集中体现在《词学集成》前四卷,其中心旨意就是通过“审律考音”、“旁通曲证”,“以曲悟词”、“以五音配宫商”和“由工尺求旋宫之法”等方式,“寻源竞委”,探寻词可歌之源,以期还原词体原貌,实现其“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羊城晚报》2015年2月8日B6版《抄袭,你也配?》一文提到:“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也特好这一口(按:指抄袭)……另一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是从同时诗人李嘉祜之诗‘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中直接取用来的。”(按:关于王维抄袭李嘉祜诗句一事,流传甚广。)但是,细加考察,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宗千古冤案。...  相似文献   

15.
水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俗话说:“人能三日无粮,不可一日缺水。”这形象地说明了水的重要性。但是,对传染病学和细菌学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收有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对“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句中“三冶”一语,课本注解为“一日的意思。飡,同‘餐’。意为只需一日之粮。”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集难     
闲人 《语文新圃》2010,(6):22-23
4月6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之《杂文报》“文化沉思”版刊登魏剑美《杂文市场:尴尬的两极分化》一文,以为:“杂文的尴尬反映到图书市场有两大咄咄怪事:一是杂文选本花样繁多,而个人专集难觅踪影:二是泡沫化的‘观点读物’铺天盖地.而精当的思想读本一书难求。”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一度实行“以粮为纲”。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但在原有的体制厂,尽管推行“全国大办”、“全党大办”.终究也没能有效地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使全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初步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到90年代,全国部分地方又出现了“卖粮难”的局面,这又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日…  相似文献   

19.
商友敬 《陕西教育》2005,(11):10-11
从前,民间有句谚语:“家有三担粮,不做猢狲王”。“猢狲王”就是小学教师,可见小学教师之苦;还有一句话:“没有三分三,不上花果山。”“花果山”是猢狲王的地盘,没有“三分三”的本领,小学教师是做不好的。  相似文献   

20.
郑培忠 《考试》2011,(3):19-24
南海之滨,有昭支孟者,居蛟油之丘。油不产牛,有绳檀牛来者,大如獒,其角茧尔栗尔。昭支显怖日:“是何物也?”其友伯昏氏告日:“此谓撞牛,《易》称‘童牛之牯’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