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求职应聘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一步。想一举成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掌握求职应聘礼仪将会起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作用。本文从求职前的准备、临场表现、面试后的礼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每一个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来说,面试无疑是整个求职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关.往往有不少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表现都颇具竞争力,但是在应聘面试的时候,却由于不得要领而败下阵来.求职面试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大学生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这一关口呢?这里,笔者收集整理了一些"师哥师姐"在求职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亲身体验,从他们成功面试的亲历中,大学生朋友将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对于每一个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来说,面试无疑是整个求职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关.往往有不少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表现都颇具竞争力,但是在应聘面试的时候,却由于不得要领而败下阵来.求职面试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大学生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这一关口呢?这里,笔者收集整理了一些“师哥师姐“在求职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亲身体验,从他们成功面试的亲历中,大学生朋友将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面试是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重要环节,通过面对面地观察、交谈等双向沟通方式,用人单位了解应聘大学生的素质状况、能力特征及求职应聘动机。面试比笔试或查看简历资料更为直观、灵活、深入,不仅可以评价出应聘大学生的学识水平,还能评价出其能力、才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在初次求职面试时,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绿灯“.被用人单位拒聘,遭遇红灯是常有的事.作为初次应聘求职的大学生,在遭遇“红灯“时该采取什么对策,让应聘求职由“山穷水复疑无路“,转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而使求职获得成功呢?……  相似文献   

6.
曲慧 《西北职教》2005,(2):28-29
求职指南、面试宝典、应聘手册……到任何一个书店去转转,总能发现一两本这样的书,有关面试应聘的包装技巧实在太多,既让应聘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也让人事经理头疼,总担心会被应聘的包装所蒙弊。东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主管屈辉在她8年的人力资源从业经历中,面试过不下1000名求职,其中包括不少高层管理。她认为,应聘在接受面试时,关键是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这样才能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人事经理想要考出应聘的“真面目”也不难,只需运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本人总结出来的一套招聘和应聘中的“无问道”,不管对面试的哪一方。都很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求职面试中应答的策略与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试就是主试者通过与应试者面对面的交谈,或将后者置于一定情境中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考察应试者的素质状况、气质、性格特点、能力和求职应聘动机等,从而对应试者做出是否录用的评价与判断。面试由于其直观、灵活的考核方式及良好的效果而被广泛用于各种招聘中,已成为大学生顺利择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只有调整好心态,掌握应聘技巧,注意面试技巧,才能在应聘求职中做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9.
随着企业招聘方式从过去的主观印象型转向技术操作层面,一般而言,应聘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企业,大学生都要过简历、笔试、综合素质、行为面试四关。本文探析了大学生求职面试过关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求职,简单来说,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双向选择,是一个应聘的过程。“求”是申请,而非“哀求”、“请求”。对所有求职的自考生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求职过程中的面试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试能决定一个求职者的命运,而在面试中的表现,直接决定了个人的去留。所以,对广大的自考毕业生来说,在求职时一定要做好自我定位,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与才华打动面试官,赢得岗位。当然,面试虽然关键,结果有时不可把握,但毕竟我们还是能从以往形形色色的面试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的。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其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阴暗面进行揭露,抒发民声,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我国尚无一项法律对隐性采访进行明确界定。文章在肯定隐性采访合法性的基础上,力求平衡隐性采访权与被采访对象人格权的关系,并针对隐性采访中被采访对象人格权保护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阐释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涉外企业正在成为人们谋职就业的热门选择,面试英语在求职过程中对于应聘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面试技巧,了解面试时的注意事项,为面试考官可能问到的问题做好充分准备,会大大增加被聘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在公务员选拔面试的考场,大学生表露的情态是各形各色,尤其"短板"效应更为明显。公务员选拔面试是综合性、全面性极强的考试,是学生学力、应处能力的考量,决定成败并非仅仅是时不时发挥。或成或败在场外,就是说明日常的修身养成和学习积淀极为重要。透过考场看场外,大学生缺什么、要补什么?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焦点小组访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对研究者拟定的特定话题,通过组员间交流对话,而进行的材料收集的方法。它以西方解释学理论及交往行为理论为依据,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分为"成员主体型"和"专家小组型"两类,强调成功开展访谈的相关要素及研究的问题设计。作为定性研究的一种模式,该方法拓展了国际教育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复杂的教育比较研究中,对于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开展跨文化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新闻采访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对学生新闻采访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突出的实践性,使得体验式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详细阐述了《新闻采访学》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批评性语篇分析为理论基础,从词汇、语法、语篇三方面分析网络上很受欢迎的《搜狐北京播报》张朝阳对孙俪的采访,探讨权势现象,便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此类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韩礼德对于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的界定为基础,通过对一篇学术采访中一段节选的分析,从话语标记语的角度对其在语篇中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话语标记语在语篇中的概念功能是相对薄弱的,但其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为很好的理解学术采访这类语篇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重视通过面试的方式直接对其综合素养进行考查。一些礼仪细节在求职面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包括: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应注意的礼仪细节、仪容仪表礼仪细节、行为举止和交流沟通的礼仪细节。很好地把握这些细节,求职者就能在面对面试官时,较好地展示自己,提高面试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documents the impact of a teaching interview aimed at developing a critical attitude in students, and focused on a particular topic: radiocarbon dating. This teaching interview is designed to observe students' reaction to limited written explanations of the phenomenon under study, and their possible frustration or intellectual satisfaction in relation to these texts. We aim to document the possible link between students’ develop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a topic and their ability to express their frustration when presented with very incomplete explanations, or their intellectual satisfaction when presented with complete explanation. As a side product, we intend to observe some of their a priori ideas concerning this topic. Ten teaching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fourth-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recorded, transcribed and coded. Beyond a series of results concerning students’ a priori understanding of the domai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s suggests that, when students are presented with texts of increasing completeness and discuss these with the interviewer, their critical reactions evolve in time in a very specific way. We propose a tentative model for this co-evolution of student conceptual command and critical stance. The discussion bears on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anesthesia of judgment’ observed in most stud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rview, and for a few of them throughout the discussion. Keeping in mind the ‘competence vs concepts’ current alternative, the conditions that seem to free students’ critical potential are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their evolving command of the topic and their degree of intellectual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