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新作文》2007,(12)
崇拜和学习圣贤、圣人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人文情节,古语有云:"见贤思齐。"今天表榜的模范各式各样,多如牛毛。由于所谓主流媒体昼夜不停地渲染,使得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与古人的做法和目的如出一辙,所谓的"圣贤"与"典型"都是为了向老百姓灌输某种政治理念,进行道  相似文献   

2.
泛泛而读,必定会有失当之处。读书虽然是好事,但不能不分好赖一概读之。单究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无法把所有的书都读完的。所以,读书当读圣贤书。"读圣贤书"出自文天祥的《自赞铭》,全文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今天看来,读圣贤书,要比古人的用意更为简单了。现如今,很多省市开展了诵读经典的大型读书活动,不能不为之拍手叫好。要知道,有人重视,总比腐朽烂掉来得好。不过,还是有人盖棺定论地评价,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诵读经典了,我认为,这种说法可  相似文献   

3.
徐梓 《中国教师》2008,(21):31-32
<正>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有一个"敲门砖"的浑名。因为它除了在殿试以外的童生试、乡试、会试中使用之外,任何公私文书和各种体裁的论著中,都不会采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所说的那样:"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蒙之后就学习  相似文献   

4.
朱子四书学诠释具有鲜明的旨趣:求得经文本义,发明圣贤原意,针砭为学之弊。朱子提出以汉学求得经文本义的原则出于以下原因:对文义和文意关系的理解,实际教学效果的触动,不满于"六经注我"的诠释风气。发明圣贤原意有两大要求:诠释主体应保持虚心状态,尊重诠释文本的制约性。针砭为学弊端要求诠释切于日用工夫,端正佛老、功利、词章等不良为学之方,突出诠释"因病发药"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达到"折流俗之谬"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豪杰精神的民族,这种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豪杰人格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王船山立足时代前沿,全面阐释了"有豪杰而不圣贤者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的观点,他的豪杰人格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雕琢人生石     
李冰 《辅导员》2012,(1):53
(2月27日)宋人方岳有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挫折,总在不经意间与我们狭路相逢。其实,人生有"挫"方能"折",无数事实证明,成功者将受"挫"当作刻刀——雕琢自己成为璀璨钻石。历览古今的圣贤先哲或领袖富豪,在人生中没遭挫败的又有几人?恰恰是遇"挫"帮助他们冥思顿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学作为"人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思维取向的缺失——重"继往"、轻"开来";人伦要求的缺失——强调牺牲、舍弃个人权益来成就"正道";认知活动的缺失——重"圣贤之道",圣贤成为学习、认知的对象与目的,认知范畴局限于人伦关系,客观事物与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规律与本质则被撇开或淡化了。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Z1)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究其源头,这种理念直承我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文人读圣贤书作圣贤文的传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9.
圣贤的交友标准 关于交朋友,先贤们都很有话说.荀子说"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他们都在强调,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品.当然,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大概还得是孔老夫子,毕竟《论语》开篇便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16,(4):81
山东省寿光市圣城小学在"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理念引领下,确立了校训"每天做更好的自己",努力打造出了"圣贤教育、全息课程、学本课堂"的学校特色。学校用"圣贤教育"引领师生诚信明礼、博学笃行,指导学生从细节人手,养成好习惯,形成好品格,做现代圣贤之人。如今,  相似文献   

11.
一、不同教师文化下教师与课程的不同关系 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有不同的期许,教师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教师文化.不同的教师文化下教师和课程有不同的关系.在圣贤文化时期,教师即圣贤,是文化的开创者,是课程的制定者,所谓"圣人出,教民而化之".在官僚文化和公仆文化中,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传"、"授"、"解",而不是"创",教师都是课程的盲目执行者和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说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地位高贵之人和圣贤之言的敬畏。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所敬畏,有人敬畏祖先、神灵,有人敬畏自然、科学,有人敬畏法律、正义。人常道,人要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3.
正老年大学的根本属性是教育。而老年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圣贤教育,把它纳入老年教育的全过程,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圣贤教育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认识,是讲阴阳平衡的规律,是几千年实践检验的真理。我国几千年来长治久安靠的是什么?很重要的是靠  相似文献   

14.
王杰 《学子》2013,(6):59
我们常用各种话语激励学生要专心听讲,却往往效果不佳。我们是否可以反问自己:"我讲的课有吸引力吗?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吗?"其实,笔者倒觉得古语应该给我们教师一点启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它正体现了课堂上极强的吸引力。科学课堂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是课堂教学能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也是科学课  相似文献   

15.
写作神圣吗?不仅神圣,而且神秘。《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撰文著说"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把写文章抬到了经治国家的高度。事实上,除了圣贤大家,世人很少能够真正"立言",这就在写作神圣的外衣之上,又蒙了一层神秘的轻纱。  相似文献   

16.
青年毛泽东有着独特的圣贤豪情观,他认为具有伟大的思想、掌握大本大源问题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是作为圣贤应具的基本特质.这种圣贤豪杰观的产生是当时社会时势的诉求,也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追求目标.这是湖湘文化深刻影响的思想结晶.青年毛泽东的这种圣贤观,对其一生的成才、品格、工作方法等都有极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是对"读书人"的诠释。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校的学生们对时事政治了解多少呢?我们带着一份调查问卷"2004,我们关注的新闻事件"走进了校园……  相似文献   

18.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19.
半夜醒来     
读点释迦牟尼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这是一种透彻直白;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一种洒脱不羁;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种昂扬悲壮。古往今来,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对生命的探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头驴,偏要干马的事. 在朋友手下工作,平时多得照拂,可是她看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样,不由替我愁得慌:"有我在,我罩你,我不在的时候,你怎么办啊?出去活动活动吧."于是我就出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