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价值,以西安理工大学安塞腰鼓进校园为例,分析通过学校途径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关键和难点。安塞腰鼓是陕北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实践价值。高校在非遗保护中具有重要责任,非遗传承者的培养是项目进校园的关键,传承方式和途径是难点。建议采取符合民族体育发展规律、符合项目本真的、民族化的学习与评价体系进行传承。  相似文献   

2.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安塞县一带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多以舞蹈、武术为主,以古代武舞、兵阵为主要表现形式,是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鼓吹乐、民歌等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安塞腰鼓运动的起源、运动形式、运动内容等都与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内容、表演形式以及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体现出的武术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促进海峡两岸间的体育交流。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针对现代健身秧歌、腰鼓开展情况和海峡两岸民族体育交流的现状与特点,对在海峡两岸推广健身秧歌、腰鼓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健身秧歌、腰鼓在海峡两岸推广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武舞与鼓舞的渊源传承态势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鼓舞与武舞具有同源异流的特征,同源是鼓舞与武舞相融的基础;仪式性需要是鼓舞与武舞产生的动因;战争需要促使腰鼓与武舞的功能得以拓展;生活需要促使武舞与鼓舞兼具娱乐化功能;社会变迁促使鼓舞与武舞的传承出现分异,具体表现为社会变迁促使腰鼓文化和功能开始发生转向,趋向于世俗化和仪式化特征;社会变迁促使武舞发展呈现竞技化与舞台化表演的双重倾向;现代社会文化诉求促使"武"与"鼓"产生"竞技美"和"艺术美"的分途;政治权利的制约和规制促使"武""鼓"文化朝向预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陕北秧歌、腰鼓近年来的传承发展可谓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典范。从设立机构、制度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到挖掘整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然而,仅靠政府拨款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政府的资金负担太重。本文在借鉴陕北秧歌、腰鼓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由国家发售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彩票,来解决民族传统体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地方管理部门做好赛事组织和项目科研团队建设工作即可,旨在为解决民族传统体育资金短缺和项目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安塞腰鼓体育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揭示安塞腰鼓的起源,探讨其与战争、宗教、生活的渊源关系;并挖掘安塞腰鼓的心理调节、健身、表演等体育价值,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传统腰鼓与健身腰鼓的价值进行了探析。其中,传统腰鼓中的古代腰鼓价值流变历程为驱魔震妖、祭祀以及战争3个阶段;近代腰鼓中选取了安塞腰鼓和解放腰鼓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腰鼓流派进行了价值论述。至于健身腰鼓的价值,从它的本质价值与衍生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健身价值、健心价值、传承价值、表演价值、教育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课题组在采用田野调查法及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从板鞋运动发祥地出发,追本溯源,对板鞋运动的变迁与传承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板鞋运动的历史沿革大致可分成板鞋拳、板鞋武、板鞋舞、板鞋竞速等4个发展阶段.其中,板鞋拳是萌发阶段,产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军营中;而其他3种板鞋运动形式并无区分.土司的内、外政治环境促使板鞋武的兴起;娱神与娱人的需要繁荣了板鞋舞;价值重构使板鞋竞速得以发展.基于该研究,试图推演至其他类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认为自然生境是民族传统体育萌发的物质基础;乡土秩序为民族传统体育注入了人文精神;意识形态革命与全球化冲击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传承之殇;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遵循建构-解构-重构规律.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腰鼓运动的历史表现形态和文化活态传承基点进行研究,认为:腰鼓运动传承需重视发展其“主体”(扩大受众人群)、“载体”(创新器具与服饰)、“核心”(丰富文化底蕴)三要素,力图使腰鼓这一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艺术瑰宝在展示“和谐万邦”新时代和建设“健康社会”中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尤其是安塞县的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民族体育项目,自古以来研究者甚少,作为体育项目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为了研究安塞腰鼓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分析、网络检索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安塞腰鼓最早源于宗教祭祀和军队通信,是民族间艺术相互交融的产物,经历代改革发展成为中国较具影响力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而号称"天下第一鼓"。  相似文献   

11.
陕北腰鼓进课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鼓运动是陕北大地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更是享誉海内外,它以气势宏大、动作豪迈,节奏明快等特点受到人民的喜爱。延安市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安塞腰鼓都是重头戏。深受群众的青睐。在陕北地区特别是在安塞县。腰鼓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当你走进安塞县城5km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在安塞腰鼓山上建的以腰鼓为外形的大厦。走进商场、饭店随处可见以腰鼓命名的商品,如腰鼓酒、菜品、外形似腰鼓的酒具等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变迁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流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化变迁使社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危机。与大多数民族文化一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个方面也在发生流变与转型。在文化变迁视野下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空间依附性流变、民族传统体育主体符号的流变、民族传统体育功能与价值的嬗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研究我国篮球文化记忆构建与传承。篮球文化记忆构建基于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字、图像、建筑、仪式等记忆载体实现构建,在多元文化影响下,资本的高度介入使我国篮球文化记忆产生断裂。传承策略:凝练篮球文化符号,稳定文化记忆承载方式;系统构建篮球仪式,“活化”篮球文化记忆;强化篮球仪式行为治理,增强社会认同;创新篮球文化传播形式,构建多彩篮球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野调查法,以广西境内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不同类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路:仪式、祭祀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创新就是原地的、原始的保留,慎重改编与创新;竞争、健身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立足于乡土社会进行传承,适当推广,但应进行规则规范、动作改编、技术创新以适应主流文化;娱乐、益智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以开放的眼光,积极通过乡土社会中的精英人士进行传承与创新,但不能脱离乡土文化生态之根。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科学》2019,(5):20-31
本文立足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并借鉴其他相关理论,强调从仪式文化的再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最后的渔猎部落"进行深入考察,阐释了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研究认为:基于生存需要图腾与禁忌伴随着"乡土社会"的礼俗生活应运而生,使生产实践具有象征化指向,个体之间的互动成为具有神圣特质的交往图式;渔猎群体在敬畏生命,敬畏神灵原始认知理念下,禁忌的产生为族群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基于文化边界、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共同体意识成为渔民的生产实践的核心;传统的仪式实践是族群信仰的外化,传统祭祀仪式的文化特质表达了人与自然对话的特殊语境叙事,阐释了蒙古族多元信仰的价值互构。社会变迁下"渔猎部落"面临着"过疏化"与"原子化"叠加的风险,重塑"乡土团结"将成为治理的关键。外力的嵌入促使查干淖尔渔猎文化在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体以及当地民众的交织互动之下经历了文化再生产过程。仪式与生产实践的意义链接断裂,团结与失范的共时性张力增大,具体表现为渔猎祭祀仪式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发生断裂,祭祀仪式沦为纯粹的表演,冬捕祭祀仪式则演化成一种"阈限体验";渔猎祭祀仪式所依存的"族群"边际变得模糊,冬捕节庆民俗仪式表演的文化记忆功能使"渔猎部落"身份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6.
陕北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得到国家、省、市等部门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专项保护法规缺失,宣传力度不够,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梳理陕北秧歌的历史沿革与其发展演变的进程及规律和保护传承现状,有助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及致力于陕北秧歌传承人的培养、更能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7.
安塞腰鼓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间传统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研究安塞腰鼓的社会特征和功能,挖掘在全民健身、社会文化、旅游经济领域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孟慧丽 《体育世界》2011,(8):98-100
文章对普通高校开设健身腰鼓课现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普通高校开展健身腰鼓课程,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健身腰鼓契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便于普及,开展的可行性强。健身腰鼓在普通高校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民族图腾文化转型与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如今人们认为的很多具有独立文化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原来仅仅是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仪式,是图腾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图腾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传承、聚合作用,并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化;图腾文化的转型将为民族传统体育构建一个开放、多元、具有自我组织能力、世俗化、理性化的价值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