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一经播出,便再次在亚洲引发了"韩流"。该剧大获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类型杂糅就是该剧成功的原因之一。作为一部青春偶像剧,该剧除了具有青春偶像剧的鲜明特征外,还巧妙地将科幻剧、犯罪剧、穿越剧、喜剧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十分迷人而又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从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可以看出,类型电视剧中单一的类型元素已然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诉求,多种元素的杂糅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电视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到今天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都足以证明这一点。韩剧的成功,给我国电视剧创作者带来压力与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周勇 《班主任》2006,(1):15-16
校园青春偶像剧<十八岁的天空>的热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尽管社会上对剧中主要人物古越涛老师的形象褒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年轻时尚而又有些另类的古越涛老师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心中的偶像.文艺来源于现实生活,电视剧中古老师的成功也许能折射出当前班主任工作中的某些特点.因此,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出发,本文试图谈谈该剧中古老师的形象对打造学习型班主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1942年至1943年间,郭沫若在重庆一连写出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多部历史剧。其中《虎符》一剧,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的形象,用赵魏联合抗击强秦的历史,来讽喻现实,号召人们共同对敌的用心极为显明。该剧中有一件重要道具——虎符。剧名又径称"虎符",可见其在郭沫若心中,  相似文献   

4.
刘波 《师道》2007,(Z1)
红色青春偶像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播出后,曾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这让我们对"教师如何教书,学生如何求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很多人看了该剧后,发出这样一个感慨:现在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张宁 《文教资料》2014,(8):65-66
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开创了韩剧新的人物组合和叙事情节。这些原创性是通过一系列手段表现出来的:该剧和传统韩国偶像剧的“二元对立”,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对立冲突等实现了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6.
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风靡的余烟还在缭绕,由古天乐领衔主演的古装传奇电视连续剧《寻秦记》又成了众人一睹风采的热片。该剧前段时间在香港播出时,抢占了无线收视第一位的宝座。一时人人争相租碟买碟,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7.
<正>这更是一部偶像剧,掀起韩式校园风《老师晚上好》主打"95后"青春偶像剧,高颜值,活力四射的青春气息必然齐备。该剧男主角是韩国魅力"欧巴"李东健,曾主演过《新娘18岁》《巴黎恋人》等多部人气韩剧,在剧中,他饰演一位看似高冷实则逗人的隐形暖男,分分钟自带柔光。而该剧女主角关晓彤更有"国民闺女"之称,一出道就以阳光甜美形象成为新一代"少男杀手"。她在剧中饰演内心住着一个小恶魔的懵懂高中生,本色演出"粉红"满满。而两人或暖昧、或搞笑的冤家  相似文献   

8.
微笑王子张栋梁,近日送给fans一场丰盛的音乐大餐——全新华语专辑《王子》。自出演青春偶像剧《微笑pasta》并演唱该剧多首歌曲而迅速走红之后,人气直线上升的张栋梁日前迅速出击,在新专辑中化身为  相似文献   

9.
飞火流星     
一部根据漫画改编的名为《流星花园》的台湾偶像剧正以“飞火流星”的速度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原本钟情于游戏、聊天的男孩女孩们利用网络下载或购买VCD光碟观看该剧,一时间,剧中人物牧野杉菜、F4等成了他们聊天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莉莲·海尔曼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儿童时光》在创作之初便获得了商业成功,评论界普遍将该剧的成就归功于其离奇的"情节剧"剧情和敏感的"女同性恋"禁忌题材,该剧叙事价值则颇具非议,以致海尔曼本人多次受访时都竭力撕掉该剧"情节剧"和"女同性恋"题材的标签。本文从《儿童时光》对19世纪初苏格兰诉讼案的历史叙事改写和对莎士比亚经典叙事的戏仿两方面入手,探究该剧对同性恋题材的叙事策略,以及对《威尼斯商人》情节格局与人物关系的拟摹,考证该剧对正义、仁慈与复仇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1.
国产青春偶像剧以其契合受众的青春叙事与极富魅力的偶像建构赢得了青少年观众的青睐,并给予青少年观剧过程中的亚文化狂欢感和身份认同。其热播有助于青少年观众汲取其中的美善伦理及健康婚恋观,有利于青少年获得娱乐休闲、排解孤独等心理诉求的满足,但其间传达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构筑的"拟态环境"也可能引导青少年追逐物欲、沉迷早恋与耽于幻想等。这也使得思考与追问当下偶像剧影像生产的精神旨归与文化意义成为有益且必须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荡漾在电影与戏剧之间--《红灯记》系列作品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红灯记》题材从电影、戏剧到钢琴伴唱电影的逻辑演进予以了历史回顾,并对其作为电影的结构性缺陷、作为戏剧的本体性开拓以及作为歌剧电影的历史地位树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一个个案对电影与戏剧的相互传播与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影视业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近十年大陆出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正剧”、“戏说”、介于“正剧”和“戏说”之间、“诗剧”这四种类型,清晰展示了在当前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历史电视剧的多元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史剧理论中,以伦理批评替代艺术批评成为一种常见的批评范式。这种伦理化的批评,表现在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动因、社会功能、价值取向的阐述方面。它的出现,主要由于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历史剧创作与批评获取生存需要等原因。这种现象不但显示了中国古代史剧批评者艺术观念的淡薄,而且反映出中国古代史剧批评者在冲破传统伦理思维习惯束缚时的艰难。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卢前无疑是很值得瞩目的人物之一,在戏剧史研究中他提出“短剧”概念,并积极肯定了这种一折杂剧的文学价值,为中国戏剧史研究尤其是明清戏剧史研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他的短剧创作严格按照古典曲律创作,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拟就卢前先生的短剧研究和短剧创作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戏曲史上相关现象的描述,揭示出共通性规律,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戏曲的前景进行展望。为戏曲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她的兴衰嬗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肯定这一规律的同时,应以发展的观点,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摆脱当今的生存危机。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局限性,是历史上戏曲发展受到桎梏的重要原因。要振兴戏曲,必须从这两方面共同努力,以观众的欣赏趣味为目标,锐意革新。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use of drama to promote children's engagement with and motivation to study history is now commonplace at sites of historical interest and in many primary and secondary classrooms.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is area have often measured children's engagement and interest through the oral contributions made both during the drama and afterwards in discussion, whereas the written responses of children to their experience of history through drama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OFSTED has recently reported that while they have observed many examples of high standards of oral work in history, the standard of writing at Key Stages 2, 3 and 4 has been disappointing by comparison. This article seeks to provide direction for teachers trying to develop children's historical writing through drama, and shows how drama can be used to promote analytical as well as empathetic responses to historical questions and problems.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个经久不衰的阐释本,20世纪我国对新编历史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类型、理念多姿多彩,形成多元共存的发展格局。在当代历史剧创作中,突现女性意识和探索意识是两个很重要的艺术现象,它们反映了戏剧现代明与社会进步的参差进程,以及历史化高度发达后的符号化趋势,而如何做到思想探求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其新的艺术规范为世人接受,则是戏剧家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