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朝鲜战争前(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前),存在美中苏三国,而远远没有存在美中苏大三角。中国仅仅是苏联的附庸。甚至,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中国。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就是美苏对抗,所以,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应该是支配整个这一时段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所依据的国际背景。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遗产在朝鲜问题上的反映,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中国被迫参战。  相似文献   

2.
美苏卫生交流一度为冷战铁幕所阻隔。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国内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美苏开始在卫生领域频繁接触。1958年美苏《文化交流协定》的签署重塑了两国卫生关系。但是在冷战的影响下,美苏卫生交流的发展阻力重重。尽管如此,1958—1971年的美苏卫生交流仍有效解决了脊髓灰质炎这一世纪性难题,推动了两国卫生事业的进步,助力了两国关系的缓和。冷战时期美苏卫生交流表明,大国之间可以超越冲突与对抗,在涉及人类共同福祉的领域展开交流与对话;同时也应注意到,这一时期的卫生问题被打上了冷战的烙印,成为双方在非传统领域博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下半叶,冷战格局下的美苏对抗、中苏结盟以及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内外政策的调整,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国际背景;中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开始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国内背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发的思想混乱、信仰危机和政治危机,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直接起因。这些背景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毛泽东评价斯大林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冷战史从广义上来讲指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非武装、非流血形式的对抗、对立和斗争。狭义上的冷战则指二战结束后不久直到苏联东欧剧变前 ,美国和苏联及它们的盟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相互对峙和对抗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用以特指美苏之间或东西方之间那种除了战争手段以外的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切对抗行为和对峙状态。美苏之间的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阻滞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和交流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它在战后持续四十多年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 ,美苏冷战继续进行。为了遏制苏联并包围中国 ,196 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扩大了在越南的干涉 ,把肯尼迪在越南推行的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在中苏等国的援助下 ,越南人民最终挫败了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相比 ,以局部战争为主体的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带有更为明显的冷战色彩。  相似文献   

6.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 ,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 ,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第一阶段 (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 6 0年代初期 )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美国敌视中国 ,遏制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苏合作 ,共同主宰世界 ,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 ,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 6 0年代初 ,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 ,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第二阶段 (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  相似文献   

7.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8.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9.
美苏争霸     
一、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亚洲冷战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次危机中.苏联决策是相当谨慎和克制的。它的危机决策是:既努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又必须顾及中苏同盟的存在,给予中国以政治支持。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不仅反映了核时代美苏对抗的实质.同时也凸显出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内在紧张。就结局而言,一方面.此次危机强化了赫鲁晓夫对一苏联难以真正驾驭中国的认知,昔日的中苏兄弟关系已经蜕变为蕴藏着危机的“脆弱的同盟”: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更加坚信苏美合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生产力究竟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关系应当区分为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两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印度是中国的邻国,是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的影响因素很大。他对中印关系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冷战期间,中国、印度和美国三方中的两方经常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方。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改变,中国和印度都积极发展与美国关系,同时两国关系也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3.
论熟人道德关系及其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传统道德关系是以熟人为主的道德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道德关系的弊端日益显现, 因而其变革转型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4.
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两种理论:公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论和教育法上的教育契约关系论.我国当前教育实践领域,无视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侵犯学生权利的事件,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受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支配所致.因此,有必要从改革学校制度入手,改变现存的学校(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对等状况.其中关键两点是:一、确立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学校制度;二、扩大父母参与的权利,建立开放的学校体系.这是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和坚持"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劳资关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劳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资产主义劳资关系发展史基本上是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历史。而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出现,对资本主义世界劳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使劳方地位得以逐步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7.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以信息披露为主要途径,综合运用金融、财务、资本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危机管理、大众传媒以及法律等领域的知识与投资者进行沟通,并进行关系维护的工作。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还可以使上市公司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提高公司价值,进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探讨"'关系'的'关系'"这一元问题的"关系哲学",是一种试图会通本体论与社会批判、哲学史与当下现实及中国与西方的全新哲学建构:在现实层面上,它力图对当下全球范围内不见趋缓的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的生态冲突作出自己的理论应对,并力图探究这双重冲突与资本增殖这种社会运作方式之间的深层关联;与此相关,在理论层面上,它力图对西方学界当下盛行的极具批判力量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它一方面试图使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传统哲学本体论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社会批判力量,另一方面又试图使当下社会批判的主导运作方式即所谓文化批评超越自身的封闭性,在与生态批评的对话中,使社会批判获得更为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它还力图充分调动中国的思想资源,为当今全球性问题作出独特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19.
设胄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要判定R在爿上是否是等价关系,一般来讲,只能从定义出发,当R包含的序偶较多时,从定义出发又比较难于判定。为此,从关系矩阵出发,给出一种判定方法,并讨论等价关系的矩阵性质。  相似文献   

20.
空间方向关系形式化模型是判定空间关系的基础,为了提高模型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F直方图的空间方向关系形式化模型。首先给出了基本的F直方图算法,然后提出了基于F直方图的空间方向关系判定方法。采用人工图片作为算例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