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谈大学生情理教育与其人格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大学生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理性认知水平,使之真正从人格上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大学生人文情感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基础,理性认知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文情感教育和理性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如何把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关系到其得失与成败 ,是一个需要探讨、摸索和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谓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指主体 (师生 )在该活动中的价值倾向、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本文拟提出如下价值取向并进行探析。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辩证统一从教育的本质看 ,科学教育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 ,培养科学意识和态度 ,发展个人学力的一种技能性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传授人文知识 ,培养健康的社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艺术素养、自我认识、完善人格的一种人性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必然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相似文献   

3.
连丽霞 《学周刊C版》2021,(16):161-162
情感是人的心理体验,情感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环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发挥出语文学科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是人性教育,是用人文知识对人的灵性、尊严、精神境界、审美情趣、情感、价值取向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对人性的培育有着春雨润物渗透滋养之效,目的在于培养出和谐的、科学知识与内心世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历史课程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思考的话,很容易发现,历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理念,与人文主义课程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 人文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人格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即人格的发展往往是理性与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情感与内在本能共同发展的高度统一.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实质上,人文主义教育是对一味强调"技术理性"的社会,非理性化偏重认知和学问的学校教育的大胆否定.人文教育是一种主要基于人文主义课程之上的教育.人文教育之价值,在于"唤醒个人自觉、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唯智教育的偏失".  相似文献   

6.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心灵塑造、情感陶冶以及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徐州市泉山区文教体局,在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工作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深化音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以规范管  相似文献   

7.
中学化学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教学任务,而且担负着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认识、发展智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的人文教育任务,足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园地和渠道.  相似文献   

8.
王振桦 《考试周刊》2013,(19):113-113
基础教育大力倡导人文教育,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基本信息素养、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加强指导,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田金枝 《考试周刊》2010,(38):56-56
中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情感、意志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而这些方面常被老师所忽视。中学数学教育主要表现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方面,但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数学教育对学生人格、情感、意志方面的影响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即是中学数学教育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美术是本土文化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史。当前学术界已经对乡土美术教育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且乡土美术也成为学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深入研究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对于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民间艺术是艺术的母体,更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长期以来,艺术教育是以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为主导的,表现为对自身艺术资源的漠视。中国特色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应以文化自觉为前提。缺乏对民族民间艺术尊重,艺术教育将是失去使命感与精神性的肤浅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艺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甚至是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艺术文化缺失现象。艺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对学生提高素质、健全意识和创造成果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价值。因此,艺术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能被忽视,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活动引导等方面进行培育,并通过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途径来不断彰显高校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近现代的艺术教育,让人发现一个所谓的艺术教育“滑坡”现象。根源于这种现象的是国人的重理轻文、重“科举”而轻人文。这种教育环境下培育出来的“人才”恐怕也很难成为现代艺术界所需要的那种富有情感天分的精英,而更多的则是应试人才罢。本文旨在以艺术教育为例,阐述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上存在很多对艺术教育的迷思,比如,艺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艺术是否可教?艺术完全是灵感的产物吗?艺术是否值得被教?艺术教育的作用是什么?符号理论可以表明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及价值。我们不应该将艺术仅仅视为达成某一具体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将其既看作目的,又视为手段。艺术完全是灵感的产物这一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学生的感觉回应和情感反应可以被教育,艺术教育是可能的,也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英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崇尚人文主义传统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通识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交互式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形式为一体的通识教育样式。聚焦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识教育已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择。英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构建符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高校教师通识教育能力;实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设计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设计教育在美术教育乃至对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中究竟应该扮演何许角色,可以借鉴瓦萨里和赫伯特·西蒙对设计的界定,将设计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一方面使传统美术教学从重"模仿"的僵化模式中一变为灵活、生动而趣味盎然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又将创意表现能力与思维运动能力的培养作为其目的。从而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凸显出中小学设计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释当代漆艺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当代漆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漆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多重身份,探讨了当代漆艺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代的漆艺教育要兼顾漆艺研究、漆艺教学与相关产品设计开发的均衡发展,坚持大漆技艺传承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当代漆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制作是美术这门艺术成为作品的必由之路;在教育的大背景下,它可以将科学、艺术、劳技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人文教育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物链.小制作的文化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通过制作设计,能使美术更贴近日常生活、融入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有应该用“大美术”的观念来看待小制作.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decades, many art advocates have argued for the intrinsic value of learning in the arts. Nevertheless, the arts continue to struggle to find a secure place with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Concerned about the arts’ impact on classroom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to cast light on diverse realities constructed by art teachers as insiders in marginal contexts. This will be done by reviewing a critical cultural inquiry into art education practice in South Korea. Two interpretive analyses of individual teachers’ life stories have disclosed the practitioners’ relationships to established power dynamics between the dominant practice and a developing alternative practice network within the system.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and opportunities identifi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Korean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cultural resources for conscious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of practitioners and contributes to broader discussions on the socio-educational status of art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