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自主创新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界定研究型大学及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型大学的实际,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成为自主创新的源泉、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集成创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大幅度精简对研究型大学的其他各类检查、评估活动。《意见》强调,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因此,研究型大学需要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对研究型大学进行绩  相似文献   

3.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关键是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四大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与实现大学向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转移的有效支撑,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并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大学优势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实现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型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范围内,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本文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及在校学生数在大的地理区域和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分布与区域人口、GDP的相关性,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大的地理区域和州级行政区域内的分布与区域人口、GDP的相关性相比较,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分布的均衡性.结论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及在校学生数的区域分布与区域人口、GDP不相关,而美国则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匹配.最后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分布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大学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教育部最近发布《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如何加快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提出指导。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国外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演进的相关研究着手,分析了两者协同演进的趋势.系统研究了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状况、目标定位及特征.详细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研究型大学与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关系.文章最后给出了促进两者协同演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时代背景和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际创新表现,以三螺旋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为基石,有针对性地提出对于提升中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能力的思考:必须更加重视研究型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加大对研究型大学应用科研领域的资源投入力度,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性保障;研究型大学应利用区域创新的向心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引领区域创新集群的建设与发展;要打破长期以来存在于研究型大学科研系统内部的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提升研究型大学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推动体制内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学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要通过加强‘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到2020年,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国家重点科学研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区域发展的研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布局不均衡的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重点指出了改善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布局不均衡状况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型大学对于区域创新具有强劲的带动能力。为了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研究型大学应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培育区域创新人才;强化学科体系建设,切入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构建创新战略联盟,全方位为区域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能力”是涉及很多复杂因素的综合性能力,准确界定“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把握“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十分困难。在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获得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差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3.
"合芜蚌"3市是安徽省3个重要的工业中心,分别对应着"皖中"、"皖南"、"皖北"3个区域,存在着很强的极化和辐射效应。作为3个地区发展的龙头,提升"合芜蚌"区域自主创新的能力意义重大。作为2010年省长课题"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的部分成果,通过对"合芜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制和机制及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政策建议等几方面的论述,在如何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建立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型驱动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包容性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问题,将有助于区域创新效率提高。本文分析了包容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路径,并探讨了影响包容性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流动的因素,进而从BOP群体、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促进知识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地方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地方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出发,分析其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地方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创新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unctions that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serves and contribu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hich is the essential measure for Research University to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enhance academic strength and economic power. The thesis analyses in detail how to take and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Research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为了验证自主创新能力与地区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测算我国地区技术效率并对地区间的技术效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面板回归方程检验了自主创新能力对地区技术效率的影响,并归纳出技术效率增长的源泉。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非均衡;以发明专利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地区技术效率,而以研发投入为表征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地区技术效率的提升不明显,表明我国自主创新链的投入机制存在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神经网络分析法,计算山东省17城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并进行排名分层,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好但区域之间差距较明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特点,在明确城市自主创新系统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分析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实现过程,使用DEA方法,构建技术、经济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提出评价结果可以从有效性、规模效益、松弛变量和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大学与职场的对接机制视角寻找中国大学生巨大就业压力和极低创业成功率的产生原因,发现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建立的预孵化机制能够有效减少毕业生择业与创业的选择成本和再教育成本。基于此,从大学创业教育的预孵化形式、企业孵化器的预孵化过程、区域创新体系的预孵化网络三个层面对比和总结欧美发达国家的预孵化理论和经验,以及我国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先导性的探索实践,预孵化机制应该同我国大力推进的大学科技园建设结合起来,不仅要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常规手段,而且要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创新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