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是一个可读可演的整体,考虑到戏剧的可表演性,剧作家需要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具有了某些普遍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性,个性化。兼具演员和导演身份的英若诚,在其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舞台效果,主张保持语言的这些特点。他的戏剧翻译被译界公认为是适合演出的剧本。本文以英若诚先生翻译的《家》这一剧本为例,来探讨英若诚先生如何成功地将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再现于译本之中,创作出了上乘译作,保证了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2.
俞航 《考试周刊》2011,(14):27-29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剧作家,戏剧理论的先驱。他结合自己的剧本创作及舞台实践经验,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戏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当时拘泥于"三一律"的状况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他的代表作《熙德》正是在他的戏剧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是一部思想崇高、台词华美、人物性格刻画深刻、舞台效果震撼的杰出剧作。  相似文献   

3.
尤金·尤奈斯库是西方当代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被称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早年的尤奈斯库对戏剧很反感,认为古典戏剧的手法使舞台和人生脱节。为了对戏剧进行讽刺,他在1949年用极端夸张的手法编了一个名叫《秃头歌女》的剧本,此剧上演后,产生了未及预料的舞台效果,并引起了热烈争论。这件事使尤奈斯库悟出了一种新鲜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4.
戏剧的表演剧本是基础,其演员是整个戏剧表演的核心,戏剧的表演可以说是舞台上综合艺术的表现。演员可以通过戏剧表演与观众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品味戏剧中人物语言的魅力,等等。观众通过观看戏剧作品,从而融入剧本的情境,感受戏剧中人物的性格文学性和舞台性。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一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或多或少包含了戏剧的选段。本文笔者就根据高中语文的戏剧教学进行了探究,提出戏剧教学的相关策略,给同行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舞台节奏是戏剧表演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舞台节奏的把握和运用,也是舞台演员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舞台上,演员要想演好自己的角色,就需要从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的表现上把握好相应的节奏,这就需要演员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尤其是在艺术教育阶段,就要提高演员在形体上、表情上、心理上等各方面的专业素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演员的舞台节奏把握与表现,让演员提升戏剧表演的专业性,进而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与专业程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戏剧讲究所谓“第四堵墙”,它矗立在演员和观众之间,不仅让演员高高在上,而且使演员与观众泾渭分明,以引起观众对舞台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从而增强演出效果。现代派戏剧则主张拆除表演中的“第四堵墙”,将舞台向观众开放,将表演延伸到观众之中,甚至积极鼓励观众参与表演,竭尽所能地调动演员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让台上台...  相似文献   

7.
丁媛 《考试周刊》2009,(51):31-32
双关是王尔德戏剧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戏剧表演的舞台效果。余光中在翻译《不可儿戏》中的双关语时,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解决了跨文化理解的困难,使之成为能被中国观众接受的舞台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8.
戏剧导演艺术通过创造完整的舞台演出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解释某种哲理思想。在有限的舞台上如何展现戏剧的思想,要求在戏剧导演的教学中进行文学意境的练习,坚持以演员为中心,综合多种表现手法,运用创新思维,这也是一个戏剧导演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在创造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而这种舞台人物形象,是由演员在扮演角色时创造出舞台行动的过程来完成的.这种舞台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否能够称之为艺术,不仅在于他(她)应该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更主要的还取决于演员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因为演员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目的不是为创造而创造,而是要通过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评价生活;尽可能地去揭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哲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观众从中领会生活的真谛;并且它还应该以优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话剧表演艺术让观众从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中获得对于人生有益的启示,在艺术修养上有所提高,最终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0.
“角色”一词本来是指戏剧脚本中所规定的人物的。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在舞台上担当某一角色的演员,是按照剧中人的方式,即剧本对角色所规定的方式,或以剧中人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及自己的。他的表演是由场景、导演的指示、同伴演员的表演、观众的反应以及演员本身对角色的理解和扮  相似文献   

11.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受阿尔托等后现代戏剧家表演本体的观念影响,巴尔巴将对表演情境中演员的社会文化行为和生理行为的研究命名为一门崭新学科:戏剧人类学。他指出戏剧人类学研究的是这些舞台行为的前表现性。前表现性属于巴尔巴表演层级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与胡塞尔提到的前摄、原初意识高度契合,通过前表现性的前摄与表演过程的滞留一同组建一段当下的时间意识结构,现象学地完成了表演组织的逻辑构型。何为前表现性?在剥离了对东西方戏剧表演原则、戏剧类型的标签化判断之后,巴尔巴还原了超越演员的表演传统、文化、观念、性别、个性特征的为所有表演者共有的底层逻辑,即前表现性。这是在表演之前就存在的原始的、普遍的存在状态,演员就是要用戏剧的方式使这个原始的层级活动起来,实现演员的生命之舞——在场。  相似文献   

13.
郑廷玉剧作的思想个性任全高郑廷玉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在元前期剧作家群中,郑廷玉的生平、思想和艺术都极具个性。他生活在黑暗混乱的时代.与僧佛可能有特殊关系.与杂剧班子关系可能也较密切。他对当时贫富悬殊、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多所批判,对底层百姓的出路作了一定...  相似文献   

14.
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学是指戏剧演出时所依赖的本子,导演、演员一般都必须以剧本的规定情境为据进行再创造,通过舞台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激发观众情感,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因此它具有冲突性,对话性,动作性,谨严集中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后戏剧理念在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的影响之下诞生于德国,强调文本只是构成舞台创作的一个要素,而非中心所在。作品被归类于"后戏剧"范畴的当代著名德语导演法兰克·卡斯托夫作为一名先锋艺术家和左派知识分子,信奉实验性的解构主义美学原则,在结合自身人生经历的基础上,他对来自美国的经典文本《欲望号街车》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通过人物重建、打乱情节、蒙太奇拼接等解构手段,实现了戏剧各个要素的平等共存,从而创造出舞台、音乐、演员、灯光与文本融为一体、相映生辉的精妙演出画面。  相似文献   

16.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以舞台表演为中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艺术因素,通过直观的舞台形象反映生活。幼JL戏剧是戏剧的一个特殊分支。幼儿戏剧是以幼儿为对象,它具有般戏剧的性质、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仅具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故事给幼儿看的儿童剧场形式的传统戏剧的涵义,还可以作为-_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以创造性戏剧活动的形式出现,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类解说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在戏剧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不同和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戏剧冲突.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冲突的提出、发展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的.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成败的关键,所谓戏剧性正是由于戏剧冲突解决得独特、新颖、有丰富内涵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戏曲家郑廷玉在元代文学艺术舞台上可说是个特殊人物,他不仅和勾栏艺人可能有所来往,与僧佛似乎也关系密切。从他的创作看,其僧佛戏之多,在元代是独一无二的。在他现存的5种杂剧中,《看钱奴》和《忍字记》明显有佛教内容,《金风钗》中显然也有佛教观念,而其巳佚杂剧中《孟县宰因祸致福》、《冤报冤贫儿乍富》、《奴杀主因福折福》3本,从题目看,是宣扬因果报应的,可能也有关于佛教方面的内容,他仅存的一支残曲[商调](失牌名)《金山寺》[高平煞]也写到僧人。这说明郑廷玉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或说佛教思想对郑廷玉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郑井敏 《中小学电教》2012,(11):140-140
角色是戏剧专用名词,也称“脚色”。指剧中人物及由演员扮演的舞台人物形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学生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老师扮演着老师的角色,都是真实本色演员出演。然而同一个角色演多了,自然就枯燥无趣又单调,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创作过一篇题为《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的实验小说,他又在《务虚笔记》第五章描写女导演N突发奇想,让两个演员在人潮如涌的大街上扮演一对恋人,第十一章的一节干脆用戏剧设计来叙事。其实史铁生自己就像一名导演,在写作之夜调动一大批演员在他的文本世界扮演了一系列“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