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甘肃省1995-2013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得出"经济增长和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之间皆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的结论,并由此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文章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金融相关比率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安徽省经济增展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3.
朱庆武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1):85-89,95
选择1993-2014年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对金融深化的三个指标与经济增长率作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发现: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呈现负的相关关系,从长期来看金融相关率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货币化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力在长期内是逐渐减弱的。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5,(6):51-56
选取福建省1985—2013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协整检验、VEC模型等对福建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规模的扩张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则起一定抑制作用,同时经济增长对金融规模扩张、金融发展效率提高的贡献均不明显。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应从制定灵活政策、优化金融结构、鼓励金融创新等三个方面来实现福建省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国家金融的稳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二者之间存在金融发展门限效应,不同程度的金融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当金融发展水平处于门限值以下的时候,金融发展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本文将针对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从非线性影响机制的角度明确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家庄1998~2008期间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单线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不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其政策建议是提高城市金融竞争力与注重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7.
对石家庄1998~2008期间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单线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不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其政策建议是提高城市金融竞争力与注重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8.
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78年以来金融集聚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程度长期的变化会引起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方向变化,金融集聚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短期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有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线性框架,而相关实证研究发现,传统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可能因忽略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而导致结论出现显著偏差。采用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非参数T。检验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线性Granger原因,同时存在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即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武陵山片区张家界市1990—2014年金融相关数据,选取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效率、投资水平作为金融支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基于VAR模型对金融支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张家界市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投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海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通过金融相关比率与海南人均GDP指数两个指标,建立反映海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并对海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论证海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并相应地提出了发展海南金融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湘南学院学报》2017,(5):60-63
基于跨期最优化条件,引入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等因素,在内生增长框架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搜集了湖南省1991-2015年的年度数据,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均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作用力度来看,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显著高于农村金融结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1993-2005年的相关季度数据,对我国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作实证分析,得出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的由经济增长引致金融中介发展的因果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别对广东省1985—2007年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固定投资、进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及定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和单向因果关系并不成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有限,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显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不具备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却是经济增长Granger成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以对广东省有效数据分析为依据,探讨其现有发展模式的缺陷,对加快粤港澳三地的金融合作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增长的动力是创新。尽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开始质疑金融创新的有效性,但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充分说明了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文章以辽宁省为例,以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为主线,运用相关分析和统计检验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针对辽宁省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金融集聚体现了金融发展的程度,不仅反映了金融发展的特定阶段,还反映了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但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有待验证。本文就这一问题,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金融聚集程度进行评价,然后利用Granger引导关系讨论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业聚集程度之间的引导关系,最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金融业聚集程度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效果,从而综合评价我国各地区由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由于其拥有的金融资源配置优势,构成其经济增长的Granger引导关系条件,西部地区也呈现一定的显著性。有鉴于此,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适当的政策引导和各区域之间协调的金融资源配置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广西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制定广西“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证研究显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对GDP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都比较大,金融相关率对GDP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严重依赖间接融资的模式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良性增长。Chow’S断点检验结果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信贷规模对广西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递减趋势。广西金融结构的改善使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有所减轻,但金融结构的改善程度还远远不够。这是广西“十二五”时期深化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论述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在空间地域集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在金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核心的当代,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运用区位商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福建省1990—2012年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金融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提出为了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增长,应采用合适的金融集聚模式,改进完善金融政策法制环境,搞好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合作,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1990—2009年的金融深化改革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证明了中国1990—2009年金融深化、金融脆弱、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深化改革过程中金融自由化一方面带来了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金融脆弱,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区域金融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因果关系检验显示区域金融增长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为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建议: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规范证券市场,加快保险市场的发展;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