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文学边缘化对文学而言,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难免有消极影响。就文学边缘化的实质来看,它至少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有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作家的自由创作;有利于大众参与文学创作。但是,文学边缘化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市场化对文学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文学作品的质量下降趋势明显;读者审美能力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2.
面对“眼球经济”时代下文学与“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被边缘化问题,本文提出让文学教育与时俱进的观点,从文学教育与师范生相结合、与电化教育相结合、与“问题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三个方面来改进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共同在网络公共言论空间上创造的一种风格独特的语言,具有简明、生动、多样的特点,可以分数字型、翻译型、字母型和图片动画型等类型。新时代网络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对汉语言文学同时存在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要发挥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顺应趋势辩证看待、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在加强网络监管、净化文学发展环境的同时制定使用规范以明确网络语言的使用边界。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受外语语言的"工具性"的冲击及"有用乃大"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被"边缘化"的现象,从英美文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学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论述文学"之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方法,重点是以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凸显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分析了英美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以Dornyei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三层次框架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这一框架的第三个层面,即学习情境层面的动机成分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意义,从教材内容选择编排,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三个方面讨论了这一层面的动机成分对改进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动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活动的三个方面表现出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就作者言,有刚柔相济、文道离合、因革交替;就作品言,有语言变迁、文体嬗变、技艺积累;就读者言,有经典示范、质文代变、雅俗互动。这些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内在地决定着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开展地方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优势。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提整个中国文学的研究水平,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学创作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高校的知名度、提升教书育人的质量。其独特的优势主要有研究队伍的优势,研究条件的优势等。就昭通学院而言,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更新研究观念,创新研究方法,促进昭通文学的发展和昭通作家群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由于指称对象和价值立场等关系,看似浅近的“边缘化”在文学研究中成了极为含混的能指。尽管争鸣文章数以百计,但边缘化所涉的基本维度却相当有限。朝向自主性的边缘化,是对新时期文学/文艺学地位的合理判断;指涉文学衰落的边缘化,意在守护精英文学价值,但有以偏概全的疏失;指认理论危机的边缘化,凸现了文艺学之现实属性的重要性:指称跨学科研究的边缘化,不能消解跨学科研究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前被严重边缘化的文学学者们被迫从已有的文学文本上转移,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领域,试图重新进入学术中心,试图用文化研究替代文学研究。关于文学性的论争成为文学学科问题的焦点,学者们试图证明文学性扩张的合理性。文学整个学科也因此改变了学术边缘化的地位,但是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章从文学性的迁延当中来梳理文学学科建制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元素主义分析法实际上受制于实体化文学观,而实体化文学观的哲学根据是实体论思维,即在主客二分基础上将存在对象化为静态实体的思维。实体化文学观包括将文学本质实体化、将文学作品孤立化、将文学意义现成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3.
图画书是儿童文学里一个重要和基础的种类,它以独特的文体魅力弥补了文字读本的缺陷,成为儿童文学中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论文依次从绘画的主体性、整体的视觉传达性和主题蕴涵的哲理性三方面探讨图画书文体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去研究,是一种艰难的整合,除《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少数几种论著较令人满意外,有份量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还是太少,今后如要编写新的文学史,寻求突破性的进展,仍必须把更新文学史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此外,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应倡导扎实,严谨的学风,强调学术论著撰写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手机短信的流行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短信不仅具有大众文化属性,还具有民间文化属性,具有妙趣横生、幽默诙谐的娱乐性质。短信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学类型,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吸收了传统文学的精华,对文学生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关注短信的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时,对短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必须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之初,随着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胜利召开,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观,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重获新生.以理论批评与作品批评为基点,试图从"人学观念的确立"、"为文艺正名"、"走向审美化的文学批评"三个方面阐述新时期政治解冻后文学批评重获新生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的观念嬗变.  相似文献   

18.
传媒素养教育与文学熏陶之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现代传媒环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呼唤传媒素养教育,二是传媒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众的文学审美水平.这种关系说明,文学熏陶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只关乎文学信息本身的浸染力,也关乎文学信息接受者认知和利用传媒的水平,以及他所受到的传媒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可归结为"一突出四坚持"。即确立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观念,突出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必要性;力求适时适量,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科学性;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连续性;实施研究性教学,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创新性;以文学原著为根本,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界内一个争议巨大的话题。在文学的本质保证文学作品的纯净度、而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展现现世价值观的情况之下,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注定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孪生体。二者在相互的矛盾与统一中完成文学的表达与升华,让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现实存在意义,并且随着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冲击程度的加剧,文学在道德、哲学、伦理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剖析与揭露,致使文学发展加快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