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经济转型,寻求科学、全面的公共政策支撑已成为政策制定者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原经济区发展"与"绿色河南、低碳河南"的双重驱动,河南急需一个统一的政策体系,以此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具有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育存在程式化与随意性并存、理论性与实践性脱节、陈旧观念与新颖知识互斥等问题。原因就在于政策科学本身的身份认同危机。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育要整合现有资源,标明学科独立性,促进学习者的视角转换,以教学相长的姿态谋求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出发,在运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理论(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等),探讨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政策执行的现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高流失率以及其后期管理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与价值,分析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意义,是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界探讨的热点。总结国内外有关公共政策科学对基本价值的研究,透视政策实施范围的有限性、政策制定过程的互动性和政策程序与内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了解、认识与研究,从而深入对公共政策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社会性别意识的兴起已成为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 ,它已经纳入联合国的人类发展统计指标 ,纳入国际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许多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立法之中 ,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程度的依据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和理解性别意识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使我国社会政策和立法体现性别意识 ,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于 6月 4日— 5日举办了《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专题研讨会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对这一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现将研讨会的情况分专题作一简要综述。一、关于…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更是政治主体的意志表现.在公共行政中,不论多么完备的理论体系,最终目标都要通过公共政策来实现.在公共政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公共政策执行.无论多么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无法达到政策目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线索、途径、基本理论、基本模型以及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进一步探析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稳定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础、保持政治稳定的关键、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条件、提高政策结构体系科学性的途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障。为了保持公共政策稳定,就要严格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度,优化政策执行者水平,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充分发挥民众能动的作用,从而运用公共政策稳定来塑造良好的政策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制定失败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其好坏往往是一项政策实施成功与否的前提.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往往导致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败,甚至带来严重后果.其主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主体片面追求部门利益、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等.解决公共政策制定失败问题,必须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决策程序,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约束决策行为,提高政策制定主体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美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特色与经验主要有:重视对美国本土公共政策实践问题的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重视公共政策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公共政策学科获得政府的充分支持。分析美国公共政策学现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启示与借鉴:应当立足于对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以及现实政策问题的调查研究;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应用研究;必须汲取其他学科的养料,加强跨学科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发展;必须重视研究领域的分化,发展分支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特色与经验主要有:重视对美国本土公共政策实践问题的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重视公共政策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公共政策学科获得政府的充分支持。分析美国公共政策学现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启示与借鉴:应当立足于对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以及现实政策问题的调查研究;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应用研究;必须汲取其他学科的养料,加强跨学科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发展;必须重视研究领域的分化,发展分支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高杰 《华章》2009,(10)
政策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逻辑的起点.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对于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都是在已确立的政策问题基础上提出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社会问题通过政策议程后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才能以政策的形式加以解决.所以,正确的找寻政策问题成为公共政策成败的首要任务.而政策议程就是能够有效将众多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唯一途径.因此对于探讨社会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途径对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软件设计的角度,结合政策评估理论,构建一个应用于公共政策评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一直是公共政策评估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这个系统应当是科学的、通用的、能分布式操作和定量化分析的政策评估软件系统.其设计的原则、思路和组成要素是一种内在自然的逻辑归结.它具有指标设计、基础数据录入、数学模型建立、评估模式设计、公众参与互动...  相似文献   

13.
该文运用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对策,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着重从政策的制定机制角度阐述了政策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执政党、政府机构和公民社会共同构成了公共政策主体结构,三者在政策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主体结构中的合理定位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现代化.探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主体结构中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因其具有公共性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处于社会急速转型期的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出日益显性化的发展态势。这种问题的凸显是政策变迁的结果,也是市场失灵的体现。这就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介入,干预措施表现为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具体表现.它面对当今社会日益频繁的危机事件,发挥了政策的权变性、效率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优势,但是,由于公共政策自身缺陷,以及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巨大破坏性等因素影响,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存在执行不力、反应迟钝、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文章从政策供给与需求关系、政策主体素养分析了危机对公共政策的需求,以及改善政策供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理论和实践证明,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类型与公共政策选择之间密切关联,随着当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需要我们对公共政策进行重新定位,确立发展,效率和公平的价值取向,建立以利益协调为基础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是需要被管理的。当前,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多倾向于政策分析,将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来分析论证,但是,公共政策本身也是需要被管理的。公共政策管理研究是理论研究的拓展,也是公共政策现实运作的客观需要,这既是对理论研究的凸显,更是对实践活动的回归。公共政策管理财于提升政策绩效、化解政策冲突、降低政策成本、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政策管理的形成和产生绝非主观臆断,其内在特征是公共政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公共政策管理行动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已成为世界政治民主发展的热点,公共政策制定则是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环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已是大势所趋。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20.
教育模式功利化的导向效应、政策分析学科发展的滞后效应、公共决策非科学化的昭示效应是导致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匮乏的三个主要原因。将对于技术理性的尊重转化成对于实证主义量化分析方法的偏好,应该成为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价值取向之一。调整教育模式与课程结构,紧盯国际学术前沿,优化公共部门政策研究的人员结构,培养公务员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政策制定的内在需求等,是改变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匮乏局面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