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揭示抗战时期创刊于浙江金华的新闻专业刊物《战时记者》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动因,介绍刊物出版的概况,分析该刊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浙江新闻史与抗战史、战时新闻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段勃 《传媒观察》2011,(7):59-60
《战时记者》由浙江省战时新闻学会主办,创刊于1938年9月1日,月刊,16开本,每期向国内外发行2000多份。《战时记者》停刊时间不详,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晚一期是1941年2月1日出版的第3卷第6期。《战时记者》的第一任主编是《东南日报》主笔杜绍文,曾任《东南日报》总编辑的汪远涵也担任过此刊主编。  相似文献   

3.
《战时记者》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由浙江战时新闻学会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刊物。《战时记者》的出现为当时抗战报刊的制作,为战时报人、战时记者的素养提升提供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文以《战时记者》现存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战时报人在刊物上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对战时新闻实务研究的史料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侯磊 《军事记者》2011,(4):63-64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该报于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后的临时政治军事中心——武汉,1938年10月25日迁至战时陪都——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于重庆。  相似文献   

5.
笔者收藏到一本民国二十六年(1 937年)出版的“黑白丛书战时特刊”《怎样清除汉奸》,童振华著,钱俊瑞主编,由上海生活书店总经售.全书共分七个部分:一、敌人满布间谍网;二、汉奸多如牛毛;三、各种汉奸的来源;四、清除汉奸的第一着;五、肃清汉奸理论;六、改良人民生活;七、组织及训练民众.总体上,画出了抗战中出现的汉奸各种嘴脸,也向国人指明了清除汉奸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该报于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国民政府临时政治军事中心——武汉,1938年10月25日迁至战时陪都——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这段时间,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年代,也是孕育中  相似文献   

7.
陈雷  陈闪 《历史档案》2005,(4):78-85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设立的特殊政治机构,其成员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是战时中国的最高“民意机构”。它自1938年7月6日成立,至1948年3月28日正式宣布结束,存在将近10年时间,共召开四届13次会议,其中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就达11次之多,对战时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蔡志新 《历史档案》2006,(1):125-133,136
抗日战争时期,身为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1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战时财政理论。其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主张实行以借债为核心的战时财政政策来应付战争需要。但是,孔氏仅仅在抗战初期信守过这一观点,而在抗战中后期则改弦易辙,实行了以发钞为核心的战时财政政策。那么,孔氏为什  相似文献   

9.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该报于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国民政府临时政治军事中心——武汉,1938年10月25日迁至战时陪都——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这段时间,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年代,也是孕育中国大变革的年代。作为我党在国统区创办的第一张面向全国发行的机关报,它在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新闻传播经验于今天仍不乏启迪。  相似文献   

10.
以钳制舆论、管控媒体、统一口径、防止泄密等为目的的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与以激励、煽动、拉拢、恐吓、欺骗等为目的的战时新闻宣传制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美国的战时新闻制度。经过发展与调整,美国开始采取更隐秘、更具技巧性的操作手段对战时新闻报道加以控制,并使这项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现代社会明的标志。随着战时新闻传播制度的逐渐成熟,法律环境已成为战时新闻传播的重要环境之一。本将从5个方面粗浅地分析战时新闻传播法律环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陈雷 《历史档案》2004,(4):117-121
抗日战争开始后,虽然中国政府迟迟未对旦本宣战,但国内政局实际上已进入战时状态。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逐渐由平时体制转入战时体制。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形成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抗战的需要,对抗战趋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同时它也使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体制更加强化,  相似文献   

13.
"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是国民政府为了调查战时中国文物损失而设,这为日后从日本接收战时被劫夺文物提供了依据。由于战后复员等因素,委员会人员一直未能到位,会务工作也未能有效开展。为了顺利推进该会的各项工作,在教育部长朱家骅多次敦请下,陈训慈克服各种困难出任该会副主任委员。因为主任委员杭立武在南京,难以长期主持工作,所以会务运作和人员安排等方面工作都是由陈训慈筹划。虽然陈训慈深感会务工作"推进不易",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到会之初就拟定了工作计划,在人事和经费等各项上担起了实际上的领导责任。在各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文物损失调查工作大致完成,但由于美国的偏袒,在日本的被劫文物接收工作并不顺利,而"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也在1947年4月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周海娟 《传媒观察》2014,(10):69-7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在台湾施行了严厉的战时新闻统制,广播成为总督府进行舆论强化与战时动员的重要工具。台湾总督府既加强海外广播,又对台湾民众实施"皇民化"教育。同时,通过广播节目的调整,强化战时舆论管制。总督府的战时广播宣传是日本实施殖民统治和战时扩张的帮凶。  相似文献   

15.
资源委员会实际上是战时国民政府的最高经济领导部门, 它不但支撑了中国的抗战,而且为战后的中国工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1931年冬,“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了几个月。时任国民政府秘书兼教育部次长的钱昌照向蒋介石提出,日本侵华趋势日益明显,应该建立一个国防设计的机构来统筹计划抗战工作。蒋介石表示同意,并决定由他来筹备这个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战时宣传研究是战时新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梁士纯、王一之为代表的学者对战时宣传的研究,挣脱了"为学术而学术"的困境,将学术贡献于实践,对战时背景下的宣传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对梁士纯、王一之一手文献的研读,试图以二人的宣传学理论为研究中心,勾勒出比较学视野下,二人对战时宣传现象的学理阐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王林  佟健 《军事记者》2007,(11):33-34
作为舆论较量的重要手段,战时新闻评论在舆论较量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当代信息传播特点和世界传播格局,也使战时新闻评论在舆论较量中的地位更加凸  相似文献   

18.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温岭爱国青年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组织下,经围民党温岭县政府批准,建立了抗日救亡团体温岭县青年战时服务团(简称"青战团").后发展至68个分队,1000多个团员.系当时台州最大的抗日救亡团体.  相似文献   

19.
负面新闻指的是产生负面效果的新闻。战时负面新闻的传播往往会产生瓦解意志、动摇军心、离间官兵等消极作用,尤其当负面新闻被敌方掌握并加以传播时,其危害性更大。随着战争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战过程中运用新闻进行舆论宣传、心理渗透和法理争夺也日趋激烈。如何有效防范战时负面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编辑家赵清阁,在抗战初期主编的《弹花》杂志,紧紧围绕着国家至上、爱国、反侵略的办刊宗旨和大敌当前,抗战第一的编辑方针,所有的作品都热情宣传抗日救亡以及中华民族抗敌御侮、血战到底的决心,在战时的武汉、重庆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