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生》2005,(7):8-11
话题故事 5月初,记者阿姨在太原市的一所小学采访,告别时,一名五年级的同学突然递上一张名片,郑重地说:“阿姨,这是我的名片!”嚯,这张五彩斑斓的名片上印着一只可爱的卡通小狗,下面是“姓名、电话、学校、地址……”。旁边一名同学也亮出了自己的“名片”。他告诉记者,他们班的很多同学也都有这种“名片”,而且“名片”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每人身上都带有几十张。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印名片时,同学们抢着告诉记者:“有了‘它’,大家认识后没事就可以打个电话或上网聊天了。”  相似文献   

2.
记者亲历——去一所中学采访一位校广播站的同学,话题结束,刚想让这位同学留下联系方式,递过来的,是一张印刷精美的名片,漫画、QQ号、星座、班级职务集于小小一方卡片上,还有同学的一张笑脸:也给我一张你的名片吧?  相似文献   

3.
兔子的名片     
小兔子的爸爸妈妈都有名片,小兔子也给自己做了几张名片。把名片装在口袋里,兔子心想:“这下再不怕那些欺负人的家伙了。”正想着,迎面遇见了狐狸。狐狸拦住兔子,说:“想过去吗?得对我笑三笑,要笑得讨人喜欢些,明白吗?”要是在过去,兔子尽管心里直想哭出来,但脸上还是不得不陪上三个笑,少一个笑都不敢。可今天,兔子不慌也不忙。他“刷”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过去,“狐狸先生,请多照应吧。”狐狸一看,名片上印着:  相似文献   

4.
名片     
现在时兴用名片,兔子也有了自己的名片。口袋里装着名片的兔子迎面遇上了狐狸。狐狸拦着兔子说:“想过去吗?要过去得对我笑三笑。”兔子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狐狸,说:“狐狸先  相似文献   

5.
名片效应     
潘莉娟 《上海教育》2007,(2A):109-109
那天,当红红的爸爸回过头递给我一张名片时,好几位学生都伸长了脖子。看他走远,我笑着把名片上的内容读了出来。“哇塞,好厉害哦!他是电脑工程师啊。”有学生夸张地说着。孩子们羡慕的眼光一齐投向红红。红红说,爸爸总是很忙的,有时晚上也要工作。“你们听听,红红爸爸的这张名片,是用他的汗水,用他的勤奋,用他的智慧做成的。”我认真地说。  相似文献   

6.
班上能人辈出。一个个高手,便是一张张“名片”。那个“学习名将”,一入考场便威振八方;那个“校园歌手”,—上舞台便星光四射;那个“网络高手”,一进网吧更是如鱼得水。悄悄告诉你,我嘛,其实也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校园才女”。那一日,轻风摇曳,春暖花开,窗外的树叶映成了一片绿色的世界。巧的是,老师传授的内容也充满着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7.
据报刊载:“名片是人们推销自己的工具”。说的是在一张小小的名片上塞得满满的,写着什么调研级、学习委员、卫生检验员、环卫评估组长、安全顾问……名片上密密麻麻写上十多个头衔,这使人接过名片无法卒读,不忍卒读,而且也难辨真假,这种推销自己的办法,压得名片主人因无地可容身只好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5,(5):50-51
大人之间互赠名片司空见惯,可如今这样的名片也拿在了中小学生手里。记者在西安市一名初二学生东东处看列他收集的同学赠给他的名片。这些名片五彩斑斓,上面印有像蜡笔小新、史努比小狗等卡通图像,名片的内容涉及姓名、星座、QQ号码、班级、家庭住址等。有一些担任班干部的中小学生在名片上写明自己担任的职务,也有一些孩子把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都印在名片上,更有一些干部子女或家庭条件较好的中小学生把家庭情况印在名片上。  相似文献   

9.
太空名片     
达利先生想死。其实达利先生不想死,凡是地球上的人都不想死。可是达利先生不得不死,因为地球科技发展太快,现在大家都用吸尘器了,而没人用“达利清洁公司”生产的拖把。达利先生破产了,他想死后远离这个讨厌的地球,就用仅剩的钱买了一张“外太空游览”机票。宇宙飞船飞出大气层后,达利先生突然打开紧急逃生门,跳了出去!飞船上警笛声大作,机器人警察在一分钟之内将达利先生救了回来,只剩达利先生的一盒名片在太空中飘浮。“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不让我死?连死都不能,真是失败!”达利先生沮丧极了。回到家,电话铃响了。肯定是债主逼债!达利先生拿起电话,没好气地说道“:喂,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对方并不生气,反而客气地说“:请问,是地球的达利先生吗?”“是我!”达利先生很不耐烦“,请你不要跟我提‘地球’两个字!”“你好,我是外星人。”达利先生恼火极了:自己都这么落魄了,居然还有人跟他开玩笑!“你是外星人,我就是上帝!”“我真的是外星人,”对方很有礼貌地说,“我在太空捡到了你的名片,一共一百零八张。按照名片上写的通讯方式,我拨通了你的电话。”达利先生一愣:他丢在太空中的名片,确实是一百零八张!达利先生清了清喉咙,说:“外星人先生,请问你找我有...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为人师以来第一次尝试做班主任,喜悦中又带着一丝不安,因为在没有踏进班主任这一职业领域时,我旁观了许多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冲突,不管最后是谁让步,都宣告了一段不愉快的“合作”。我不希望这样的不和谐出现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所以在大多数家长不认识我的情况下,我首先向他们发了我的“名片”:我给班里每位学生都发了一张,虽然“名片”的纸张是普通不过的白纸,但我的学生一点都没有嫌弃,他们藏宝贝似的把它放好,回家交给了父母。在接下来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阶段,我的“名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让家长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名片效应     
那天,当红红的爸爸回过头递给我一张名片时,好几位学生都伸长了脖子。看他走远,我笑着把名片上的内容读了出来。"哇塞,好厉害哦!他是电脑工程师啊。"有学生夸张地说着。孩子们羡慕的眼光一齐投向红红。红红说,爸爸总是很忙的,有时晚上也要工作。"你们听听,红红爸爸的这张名片,是用他的汗水,用他的勤奋,用他的智慧做成的。"我认真地说。  相似文献   

12.
去一所中学采访一位校广播站的同学,话题结束,刚想让这位同学留下联系方式,递过来的,是一张印刷精美的名片,漫画、QQ号、星座、班级职务集于小小一方卡片上,还有同学的一张笑脸:也给我一张你的名片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兔子的名片     
在森林里,凡是有名气的动物都会印一些名片。这些名片也挺有用的。兔子平时贪玩,没有学到真本领,名气也不大,不过它也给自己印了一些名片。外出时把名片带上,说不定会派上用场呢。一天,兔子散步去了。走着走着,兔子遇到狡猾的狐狸。兔子走上前去,狐狸拦住兔子说:“你得给我鞠个躬,我才放你走。”兔子从裤袋拿出一张名片,上面写着:狼的朋友——兔子。”狐狸看见了,吓了一大跳:这兔子竟然是狼的朋友。狐狸很不情愿地走开了。路上,它一直怀疑:兔子能成为狼的朋友吗?于是狐狸转回来,悄悄地跟在兔子后面看个究竟。过了一会儿,兔子又遇到了狼。狼…  相似文献   

14.
田振山 《师道》2002,(3):11
握手。寒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南钱北魏”之“南钱”——钱梦龙先生笑吟吟地递过一张名片。目之所及,不禁为之一惊:这是一张多么与众不同的名片! 片面色彩缤纷艳丽,“钱梦龙”三字以琥珀体打出,清清爽爽,稚气可人,没有那唬得你凝神屏气拜读半天也理不清的一大堆头衔;最引人注目的是左边那幅插图:花丛中,一只可爱的小蜜蜂,唱着歌儿,扇着  相似文献   

15.
<正>怀念一位大师,往往会怀念他的名片。因为,名片是他人格、品格、智慧,以至是他生命的形象化表达,是他思想、理念、主张的映射。这是一张文化名片,凝聚着他的情怀和永远的价值追求。我们怀念于永正先生,便会怀念他的名片。永正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另外两个大字:负责;  相似文献   

16.
活名片     
“忽如一夜春风来”,各式各样、装帧新颖的名片如雪片一般满天飞扬起来了。到大街上瞧瞧,你会发现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疯长起来的是电脑打字复印社,而每一家打字社的招牌上又大都少不了这样一项内容:印刷名片。这足以看出用名片的人多起来了。出门办事,参加笔会活动,便少不了见些生人和老友,见了免不了握手,握手之后呢,也自然免不了看人家伸手从怀中掏出精致的名片夹,很潇洒地弹出一张印制精美的名片递过来。那么,到这个时候,我就自然要免不了一种尴尬。我没有名片互赠,只好把别人的名片捧在手里,翻来覆去仔细地看几遍,以示礼…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收到了一张特别的班级名片,因为上面写上了我们班的博客地址(http://blog.con.cn/fenglingyueer)。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是我们的天然的名片。比如有的人拥有自信这张名片,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的人拥有坚韧这张名片,遇到困难会"咬定青山不放松";而我的名片却是最为独特的,那就是:马虎。这张名片让我成了大名鼎鼎的"人物",同学们见到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说:"看,小马虎来了。"就是  相似文献   

19.
一张名片     
刚进家门,母亲就递给我一张名片,说是一个学生来找过我,久候不至,便留下张名片先走了。我接过那张名片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印着“资兴市兴宁镇昌盛米酒厂厂长晓铨”,原来是他。这个熟悉的名字一下子打开我记忆的闸门……  相似文献   

20.
名片源流探     
名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当今社会用得较为普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古代早就把名片作为一种晋见交往的工具,并且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本文就名片的源流进行探讨,以求对名片有个更全面充分的认识。一、“谒”与“刺”名片在古代有很多称谓,据考,最早的称谓应该是谒。司马贞索隐:“谒,谓以札书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载钱谷也。”这里的“谒”就是写着贺礼和姓名的名片。“谒”为名片,一直沿用到元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