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基质性要素。但在传统教学中,要么忽视"人"的存在,要么将学生作为"抽象的人"。只有从"抽象学生"走向"具体个人,"教师才有可能从具体的、有着丰富个性与体验的生命体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学生状态的分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真实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变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如果教师经常对抽象知识作抽象的讲解,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要根据小学生长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较难作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抽象的口诀.以教学"四四十六"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4根一组的4组线条,让学生数一数,可知4根的4倍是16根.  相似文献   

3.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又到了让人神往的春游时光.可时下许多学校习惯于和春游"躲猫猫":要么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放弃春游,任由学生徒生向往;要么迫于压力将学生往操场一领"画饼充饥":要么以无法收费为由只将学生带到广场"一绕而过";要么以"作品展"敷衍了事……总之,硬生生地将学生和春天隔离开来,肆意荒废了春游这一课程资源.其实,每个人都明白,除了休闲快乐和放松心情,春游还有利于师生、生生良好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集体观念与自控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野外生存的能力……春游能够达到一般课堂无法达到的教育目的,是每一所学校应该上好也能够上好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而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要达到理解抽象数学的目的,应该先有一个直观形象的具体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学好,那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生观成为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学生本质认识的改观具体表现在:从"机器"走向生命、从"抽象人"走向"具体人"、从"预成"的人走向"生成"的人、从片面的人走向整体的人、从"独裁"走向民主.但在学生观研究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一.活动背景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7000余千万人前往参观.在6月22日,我校也组织了全体师生前去"观博".但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热衷于拍照、敲章和看特效电影,而对于展馆中各项展品的实质性内容却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在返校途中,我询问了班上好几位同学:"今天‘观博'有什么收获?"结果,学生要么摇头不知,要么只能用"精彩"、"好看"等词语粗略概括.  相似文献   

7.
孙鋆 《成才之路》2022,(10):128-130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思政教育的各种抽象内容,皆由艺术形象营造出具体生动的意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吸收.丰富的艺术设计形式也使思政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升华.文章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必要性入手,分析高校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8.
在反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反函数"还原性"与"单调性"往往被一些学生所忽视,导致在解决有关反函数问题时要么过程繁杂,要么不得要领、无从下手.反函数"还原性"与"单调性"的结合应用,会使有关反函数问题的解决非常简捷.  相似文献   

9.
"抽象"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在教学中,解决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需要设计数学活动,积累基本经验.因此,"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首先要安排对具体材料的操作与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其次,直接经验要内化为数学思考;再次,要对数学思考进行反思与抽象,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公式还需返回生活实际以解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生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欣赏带给人的是鼓励、自信、勇气,使人振作、奋发."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行为困难学生:他们时不时会给你制造些麻烦,要么上课不专心,要么与同学产生争执,要么与老师发生矛盾.面对这些学生,我也曾经徘徊过或抱怨过,觉得学生为什么如此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为什么不能按要求完成某些事,有时甚至产生了放弃他们的念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