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重要任务。现实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立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立意要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课程标准、学生成长需求和成长规律、道德与法治课教材、道德与法治课三维目标及情境设置与活动开展来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此,道德与法治课才能立意高、有深度、有思想、有价值、有理念。  相似文献   

2.
吴翠 《天津教育》2022,(2):34-35+188
<正>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组成,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围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三项任务拓展教学内容,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案例,丰富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活动参与感、体验感,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友水 《教育艺术》2021,(3):73-73,75
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教、以德育人是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真知,增强道德与法治观念,将学习道德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活动之中,逐步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能力。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讨在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体验式教学,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人有德方立,国有德方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以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为核心,规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四一”教学范式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安排教学活动,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性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具有积极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协同效应,起到良好的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从把握目标、挖掘教材、设计教学、拓展实践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活动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A3):108-109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当前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与政治常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将有效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明事理、懂是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活动教学方法来推进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将有利于提高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8.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结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探寻新旧课标在教学目标层面的差异,是广大同仁落实新课标、教好思政课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得一些学生不喜欢也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素养。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加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和实践化,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观察、感受、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和实践活动中探究知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当前课程学习枯燥无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就课前、课中和课后如何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的课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道德课教材涉及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生活,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教学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喜爱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接轨,学生在体验中将道德内化为自身需求。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方叶兰  杨佳思 《教师》2023,(10):3-5
近年来,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程备受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可以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较为有限。文章作者以“走进肖劲光故居,探访人民海军发展历程”为例,剖析教学实践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探讨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在阐释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以《合理利用网络》一课为例,简要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93):124-12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实践性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特别需要在尊重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诸如开发以时事政治、中华传统节日、"八礼四仪"、家乡自然和人文景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更有效,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就会真正起到了走进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材内容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强化责任意识,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文章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从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途径,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情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律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部编版教材《我学习,我快乐》一课为例,探讨了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博览》2018,(9):90-91
有人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无关,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要栏目,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学序曲》为例,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融入课前、课上、课后等各个环节,融入分享、准备、探究、实践等各个活动,建立起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9.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既有教材内容讲授又有课堂实践活动,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对于培养和塑造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教材为基础,根据“三贴近”原则,探索“九转变”教学方式,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施是对此的积极回应。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法治素养培育的内涵和当前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找到有效的培育路径。在新时代,必须创新法治教育课堂形式,构建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家庭教育,构建适合课程要求、学生需求和时代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