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韬 《青年记者》2017,(32):28-29
201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引导年轻人远离“丧文化”侵袭》的社论文章,首次使用了“丧文化”这个概念——流行于青年人中间的“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形式.①此后,“丧文化”便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本研究通过网络田野调查法观察“丧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符号特征,并结合具体的“丧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和探究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丧文化”的传播过程及相关特点,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11):45-51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丧文化兴起的背后,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然而这两种考察维度,仅仅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在多种心态和情绪中脱颖而出,但从技术视角思考文化生产,则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并风靡一时。其中,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助力了情绪释放,社交媒体重建了"部落化"的丧文化圈,表情包UGC则催生了解构经典的丧文化狂欢。  相似文献   

3.
随着丧文化在新媒体空间中的流行,刚成年的青年们已经成为了丧文化圈的主要成员。这些被大众称为"像花儿一样的"青年们为何会成为"丧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本研究试从成年初显期这个新角度去探索这些刚成年的青年人所面临的社会情绪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4.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丧文化"逐渐成为2017年的热词。随后,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发了丧文化群体的强烈共鸣,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通过"拼贴"和"同构"的手法,运用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达到了对现实社会中困境的想象性解决,是青年人对挫败的自嘲,是对"心灵鸡汤"的温和抵抗,他们以此达到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及对青年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的“丧文化”具有习得性无助理论所阐释的表征,其心理诱因则来自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除了颓废、麻木之外,“丧文化”同时也具有更为复杂的“亚文化光谱”,蕴藏着自我强化、狂欢、戏谑、抗议、消解、反思、自我否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丧文化也呈现了“反讽”的形态与功能,并把反讽指向了自身,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反讽”,从而成为当代青年阶层网络文化的公约数之一.  相似文献   

9.
跳丧舞揭示了土家人独特的符号化生存状态,在人与人之间隔膜日益加深、文化缺乏历史纵深感的“类像时代”具有独特的符号反思意义:跳丧的主体符号促成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层互动,跳丧的客体符号促成自我精神与身体的内化,跳丧舞的行为模式符号体现了个人支配与社会支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备受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从后亚文化理论及其语境出发,通过'符号表达'仪式展演'与'线上狂欢'三个层面探析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网络'丧文化'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应对其作客观评析,但其背后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化倾向与自恋主义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1.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塑造品牌""品牌战略""品牌营销"已经成为了企业界最热门的话题。图书作为一种商品自然也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然而,"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产品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文化毋庸置疑对于图书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布老虎丛书"作为中国第一文学类图书品牌,用其成功的经验告诉人们,只有文化的品牌才是经典的品牌,只有在品牌中注入文化,才能打造优秀的图书品牌,建设成功的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马英 《兰台世界》2016,(18):132-134
"道光廿五"品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品牌文化的传承和构建。道光廿五集团通过对其品牌文化的挖掘及现代化运作,确立了品牌在行业中的独特竞争地位。今后集团更应加强品牌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4.
黄娟娟 《东南传播》2011,(12):43-44
广告传播中的道德责任问题一直备受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也是广告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今在策略创意至上的品牌营销时代,广告人深刻洞察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在传播所谓产品"真实"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广告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广告行业深陷信任危机。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广告传播的真实性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为其在新媒体技术日趋深化中找到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试论“微电影”时代的广告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  朱润萍 《东南传播》2012,(7):125-126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消费群体和消费文化的变化,广告的营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今,我们已经走进"微时代",各种加微事物出现,与此同时,微电影广告登上营销舞台,并凭借其自有的优势在广告营销中发挥无法超越的作用,逐渐成为营销市场的"新宠"。然而微电影即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它作为一个新鲜手段,仍旧会有劣势与不足,仍需要我们对其运用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从而能够发挥"微电影"这种新型广告营销方式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6.
三年丧俗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从民俗视角来看,周人久丧,故武王因战事之需,为了等待诸侯前来聚会,将文王的丧期延长,遂成三年之丧.后在周公等人的推行下,三年丧得以在中国广泛施行.  相似文献   

17.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8.
李洪君 《兰台世界》2011,(11):63-64
三年丧俗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从民俗视角来看,周人久丧,故武王因战事之需,为了等待诸侯前来聚会,将文王的丧期延长,遂成三年之丧。后在周公等人的推行下,三年丧得以在中国广泛施行。  相似文献   

19.
体育比赛以其竞技性、观赏性和游戏性的特点,成为最受关注的人类盛典之一;而体育本身,一直是活力、健康、勇气与激情的代名词。无论是体育赛事产生的注意力经济还是体育文化对品牌文化的渗透力,已使很多企业主深刻意识到体育营销对企业发展和品牌增值的魔力,"体育营销"也成为营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要素,必然要同其它机构产生关系。商业机构受博物馆的影响,创造出与现实疏离的空间,是为"博物馆化";而当这些机构反过来影响博物馆时,也就开始了"化博物馆"的历程。"化博物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超级大展"走进了博物馆;其次,博物馆接受品牌合作,商业机构进驻博物馆;再次,博物馆运用商业模式进行自我营销。博物馆在与商业机构的相互影响中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博物馆在顺应时代的同时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方可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