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不仅提供保存、展示、传播和建构社会记忆及历史文化的媒介技术,还通过定义当下与过去相遇的仪式和空间,超越了英尼斯所说的媒介在传播文明时的偏向,提供了一种时间性的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以自身为媒介,在建构国家历史、加强公民身份认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省域建构红色英雄社会记忆和融媒体视角切入,提出河北省红色英雄文化传播应进一步创新多元化传播方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英雄内容事迹。受史态类新闻理论启发,将红色文化历史以H5形式进行展现,实现红色英雄文化传播与地域记忆建构,以及故土、家国认同的共振。  相似文献   

3.
蔡月亮 《传媒观察》2012,(10):11-13
论文以"李雷和韩梅梅"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传播的过程,认为其传播文本呈现了80后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表达,创造出丰富的意义空间,建构了80后的群体文化认同,而消费性的传播文本生产是这种群体认同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节目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作用。其在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贯穿于传统文化节目的制作、传播全过程,其认同结果的实现取决于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语境,以及传统文化节目在呈现与表达过程中的建构路径、建构方式与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6.
每一座特色历史建筑都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建构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空间媒介,因此探究城市特色历史建筑的文化记忆建构与保护发展路径,始终是社会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文化记忆被激活与回忆的过程,就是被建构的过程。因此,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构型出发,对福州特色历史建筑进行记忆再现与叙事展开,挖掘其背后深藏的文化记忆与深厚的史学价值,再借助象征性文化符号与文化实践活动,探讨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期提高群体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促进福州文化记忆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7.
社会记忆的构建存在"档案空缺",需要将社区档案纳入社会记忆的构建体系.对于国家而言,社区档案可以填补"档案空缺",对于社区民众而言,社区档案可以存贮、保护和传播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为民众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和集体记忆,增强基于共同记忆的文化认同.市场经济时期,社区档案应创新性地探索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补充"的参与路径,共同建构社会记忆,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以党报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体系对党的革命宣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为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公共空间。延安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价值认同、政策规范认同、组织管理认同。一时间在新闻传播网络形成,知识分子政策确立,以及群众间人际传播互动频繁的状态下,营造了推进全民抗战的文化氛围,为先进文化搭建了良好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9.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世界全球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城市实体的同质化趋势让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成为不得不被重视的问题。文化认同的形成在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中与象征符号有密切联系。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对澳门城市"莲"符号的意义建构与传播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澳门城市的莲花符号在过去凝结了地区人民的精神共识,在回归后对符号意义的继承、更新和传播实践形成了扬·阿斯曼所认为的记忆的凝聚性结构,促进了澳门人民对地区和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以新影厂和央视的抗战纪录片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史叙述的视角辨识其在不同时期开展抗战历史叙述时的主题、内容及风格的变化。研究发现,政经、史学观念和制播方式的变迁促使抗战纪录片历史叙述的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从而重构抗战历史的集体记忆。而新媒体时代抗战纪录片制作和传播呈现出的新特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以视觉再现的方式赋权于社会民众参与到抗战历史的叙述、集体记忆和相关意识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博物馆关系视角,博物馆既是物质实体亦是精神表征,也是勾连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的中介和桥梁。作为交往空间,博物馆以制度化与物质化形式承担着文化传承、认同构建和公众教育的社会职责;作为媒介,其公共性和社会性要求博物馆承担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构使命。以媒介化和数字化趋势为切入点,考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以释解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社会连接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史岩 《新闻战线》2022,(9):100-102
大众传播格局中,新媒体作为不容忽视的媒介驱动力,参与建构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过程,纪录片的边界和内涵也得以拓展,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国家级专业纪录片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适应融媒传播生态、坚守文化传播使命,创新纪实影像表达、打造多元生产格局,既是传播者,又是生产者,在重建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助力社会文化规范形成、促进跨越种族与地域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和元素。大众传媒在塑造、重现大众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凝结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国家认知、建构国家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为例,探讨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重构大众集体记忆的方式,分析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最后总结《国家宝藏》对重塑集体记忆、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笛 《北京档案》2018,(7):17-20
身份认同是自档案记忆之后档案界又一个关注点和研究点.身份认同为认识档案文献编纂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赋予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新的价值与意义.身份认同视角下,档案文献编纂具有记忆建构功能、话语媒介功能以及文化宣扬功能,身份认同建构下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发挥,一方面要求编纂工作转向开放参与,另一方面要求编纂的叙事方式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方资源的开发殆尽,城市记忆再造成为差异性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城市记忆再建构,有利于摆脱传统的城市传播同质化的困境。本文以文化遗产“果城里”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总结了“果城里”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在连云港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空间意象,并根据当前文化遗产空间意象在城市记忆塑造过程中的缺失及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萌 《传媒》2018,(8):83-85
新媒体时代发展在给受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困境.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贴近性、融合性来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彰显传统文化在构建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重塑文明方面的重要传播意义,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丛珩 《当代传播》2023,(2):108-112
文化记忆是在社会框架下被选择性建构的,老字号作为我国商业文化瑰宝,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通过品牌传播建构了文化记忆。本文以北京地区中华老字号品牌故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幻想主题分析法,探究品牌故事所呈现的幻想主题、幻想类型,进而分析其所建构的修辞景象,探寻老字号品牌故事在文化传承、记忆建构、品牌激活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视基于拓展自身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承的考虑,在电视文本的编制和传播过程中为其粉丝建构多元参与和表达空间,满足了粉丝诸多媒介使用意愿。通过建构文化发展空间,助力粉丝创造性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构普通人价值展示空间,凸显粉丝个体社会价值;通过建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空间,培育粉丝扎根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