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想让孩子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内容丰富多彩,必须走进孩子的生活,必须让孩子先有生活、后有作文。我们要提倡孩子写自己的生活,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作文的快乐和轻松。  相似文献   

3.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变学生习作困难,"无米下炊"的现状,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可巧借活动之机,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巧借出游之便,使学生形成习作习惯;巧引鲜活"生本",提高学生习作技巧,让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不断地让习作教学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泉源.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认识.在认识中习作,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习作欣赏课”.它不仅教会孩子发现美.更教会孩子创造美:它不仅给被欣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它引导孩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习作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7.
游国全 《福建教育》2005,(6A):32-32
很多教师认为农村小学生生活面狭窄,习作练习时没有素材。其实材材很多。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现实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挖掘材料.否则就会“身在宝山不识宝”了。  相似文献   

8.
郭颖 《陕西教育》2007,(11):61-61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打破习作常规.通过“接龙日记”的方式打开学生习作兴趣的新视窗,引导学生喜欢用笔说话.让学生觉得习作是简单的.习作是自然的、习作是随心的,它没有什么模式,也没有什么框框。习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充满情趣的。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2011,(6):17-17
2011年第四期的(《习作:为何而作.为谁而作?》让我面对作文教学豁然开朗。第一,习作教学应从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写的问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交际应用的需要,是情感倾泻的需要。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的同时体味到“写”和“成功”的快乐。第二,习作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样也是作文语言的源泉。教师在命题时,  相似文献   

10.
谭玉贵 《考试周刊》2013,(83):55-56
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文章就如何引导学生走好习作的第一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本文叙述了教师如何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愿写、乐写,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从习作中感受到快乐。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引导学生参与游戏,点燃快乐;带领学生走近生活,感受快乐;鼓励学生放飞想象,创造快乐;引领学生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68):35-36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生活,善于让学生在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提取习作素材,让学生的写作散发生活的芬芳。语文教师要激趣学生习作,有效开展写作教学,教会学生语言组织的技巧,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促使学生发现写作的魅力并主动习作。  相似文献   

14.
每每提起作文.学生都是心存畏惧。教师也往往感到头疼。尽管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教师的指导可谓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但学生的习作却总是干巴巴,毫无生趣,与他们活泼富有朝气的个性极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结果。只有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泉源,学生才会有话可写,才能把习作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才能消除对习作的畏难心理.唤起对习作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用笔表达“生活”。2.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围绕所选内容写清过程。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真实,能让读者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习作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为文求真。一、对接生活,觅真源让习作走进生活。习作走进生活,源头之水就充盈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形、察色、品味、闻  相似文献   

17.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新课标中习作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众多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寓学于乐,引导学生积累,在模糊中开始写话的起步;习作时解除作文的条条框框,带领孩子轻装上阵;使阅读成为悦读,让习作成为喜作,孩子定会在习作之旅上快乐追寻!  相似文献   

18.
张红霞 《新疆教育》2012,(21):126-126
新课程呼唤习作本质的回归,强调习作训练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与学生的生活挂钩,还学生习作本来的面目,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用充满个性的语言表达,写真体验,抒真感情,展现出学生习作的童心、童真、童趣。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回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真实地感到,习作是生活的需要,不仅将来要用,而且现在就有用,教师必须通过这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习作情感,使他们乐于习作。那么,如何让小学生习作回到生活中去,真正变成学生生活的需要呢?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习作教学过程,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动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写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觉,写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在互动式的习作教学中逐渐培养自主习作能力。一、互动。让学生相互成为习作的读者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建立“读者”共同体。为了学习的需要,写作学习中的“读者”应该是具体的、学生熟悉的。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同学读者”的优势.增强学习者的互惠感.促进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