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如果把精彩的生成比做一棵粗壮的树,那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没有种子就没有树苗;教师深钻文本则是这棵树生长的水分,只有不断地深钻文本,不断地给精彩的生成这棵树浇水,树才会生根、发芽;教师的深层反思是这棵树生长所需的养料,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给这棵树施肥,它才会越长越壮;课堂的深度民主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离开了民主这土壤,精彩的生成这棵树便无法生长.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淡出了课堂,学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但教师发展并没有终结,而是由课内走向课外。学生是发展的,教师也应是发展的。“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没有反思,也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也就没有飞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成功。即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一路走来,新的理念已经无数次被复述、传递,新的课堂一再被挖掘、演绎。但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没有挖掘出深度,课程改革终究是一句空话。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见证教师的智慧,决定课堂的成败。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而精彩的细节的成就更需要理念的指导,智慧的灵动,反思的积累。课堂细节的生成是动态的,随机的,只有合理地处理、精彩地捕捉有价值性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能生成畅通无阻、勇往直前的绿色。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预设,更注重生成。只有更注重生成的课堂,才会五彩斑斓、真实鲜活;才会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才会充满智慧、给人启示。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多种要素,用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5.
岳慧丽 《甘肃教育》2010,(11):22-22
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的过程,即审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肯定成功之处,否定、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注重教学反思,因为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提高。所以,反思是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可以说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理越辩越明,课会越上越通。虽然教无定法,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明白,教师教得更轻松,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本文以《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为例,选取两个教学片段,从课堂实录开始,阐述设计意图,并反馈实际效果,从而进行反思和重构,让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7.
马瑞霞 《广西教育》2008,(28):15-16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写好课后反思,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进而总结教学的得失成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自我素养,提升发展能力,完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任何预设当放在动态的课堂中,随着学生的变化,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预设,在预设中实践生成,在生成中优化预设,才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现以《灰椋鸟》为例,截取几个不同的教学片断.展示预设、生成,再预设、再生成的过程,在不断反思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9.
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一项基本功。只有掌握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才能正确、全面、深入地处理教材,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生成资源。只有掌握了文本细读的技术,才能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什么是文本细读?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欣赏啊!",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些许遗憾的艺术.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经过反思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得到提升。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反思。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切身体会到:只有在教学中时常反思.教师才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教学中时常反思.教师才能冲破经验的束缚.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地得以提升.一、教学理念必须反思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却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误以为“生成”仅是预设之外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有的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试想,在这种“放羊式”的课堂里,若教师没有很高的专业发展程度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那么,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会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会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局面会有之;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会有之。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我们所追求的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这就是"生成"。生成让课堂有了许多精彩,那如何把精彩留住呢?  相似文献   

13.
近段时间“文本细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观点,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界。本专题讨论的焦点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文本有没有必要“钻深钻透”。这个“文本”不仅是指语文教材的课文,而是指所有学科教材的文本材料。到底在教学准备时有无必要将文本“钻深钻透”?这仅是一个操作问题,还是涉及认识问题?甚或存在理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对外是一面彰显特色的旗帜,对内是一个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的纲领。对学校的过去,它是一个概括总结;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它又是一个奋斗目标。深思我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结合我校发展过程,经过不断反思、挖掘和总结,作为校长我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让每一棵树茁壮成长”。“树”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发展、意味着成材,“树”既指学生,也指教师。这一办学理念需要我们用发展的、以人为本的观点、用个性化成长的观点、用多一把衡量尺子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而校长则致力于为学生、教师提供成长的肥沃土壤。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只有千千万万的学生发展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式与高中文本解读的关系,如同种子与土壤的关系。好的导入观念是种子,文本是土壤,没有种子的入植,土壤再肥沃也很难如愿开花结果。好的语文教师如果不在导入理念上下足功夫,让优秀的导入模式成为课堂常规,那么就不可能对文本解读起到灯塔作用。优秀的语文课堂导入设计应该符合以下特点:第一,视野开阔,高屋建瓴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谙一个道理:语文教师只有深度熟悉文本,深度熟悉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虽然这句话并不是直接针对教师说的,但他的话却深深地启迪了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总结、反思,相信数学教学会渐渐出色、更为精彩的。  相似文献   

17.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任何预设一旦放在动态的课堂中,随着学生的变化,都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预设,在预设中实践生成,在生成中优化预设,才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现以青年教师褚丽萍执教的《灰椋鸟》为例,截取几个不同的片段,展示预设、生成——再预设、再生成的过程,在不断反思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也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对话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对话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呢?一、师本对话,预设课堂的精彩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打造语文精彩课堂的前提,教师只有在课前与文本进行充分的"零距离"的对话,品味到文本语言的秘  相似文献   

19.
周智 《教学月刊》2008,(10):5-7
“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境界,以致有人认为,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在“预计”与“生成”俱佳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与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学习的新信息、新需求持续涌动,通过讨论、辩论、争论,学生的质疑不断产生、知识不断拓展、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它使课堂沉稳而有深度.精彩的课堂也离不开生成,它使课堂微澜迭起。跌宕生姿,甚至形成浪卷天地之势,把学生和教师一起裹挟至情感和理性的浪尖。只有预设。没有生成,课堂显得呆板;课前没有周全深入地预想与设计,妄想凭空生成,则不切实际——即使有生成,也多半浮浅。所以。教师应在预设下的课堂中尽量有效促成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