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然而,在长期的"欧洲中心论"话语体系中,西方舆论和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的抗战功绩依然认识不够,"二战贡献论"主角为美苏,对中国战场尤其是中国抗战对二战整体胜利的贡献少有提及。对于我国而言,在当下要求国际认识并认可我国的二战贡献,显得极为必要。让世界了解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是一个"重写"历史、夺取二战史话语权的长期过程。不仅要充分发挥历史学者的作用,用事实说话、用史料佐证,更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媒体形式丰富报道内容,加强议题设置,充分展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影响境外舆论,占领国际道义制高点。  相似文献   

2.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目前,《中国日报》日均发行量30万份,读者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报以权威、客观、迅捷的报道,向国内外读者介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是目前我国被境外各大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转载最多的媒体之一,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权威的英文报刊。  相似文献   

3.
1997年9月16日,著名美籍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教授,因再度中风不幸在纽约逝世。噩耗传开,世界各地物理学界的人们无不为之哀伤。 在这之后,国内外报刊以显著位置报道了吴健雄魂归故里的消息,人们按照她生前的意愿,把她的骨灰从美国运送回她的故乡——中国江南小镇浏河安葬。 缅怀吴健雄教授,人们不仅深切地感念她在一生中对物理学留下的丰富遗产,还对她在海外漂泊了数十年,而始终不渝地眷恋着自己出生的故乡而由衷地崇敬。  相似文献   

4.
一场经济危机使得原来就被网络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传统媒体雪上加霜,倒闭潮、转网潮、收费潮……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传统新闻理念捍卫者的传统报刊自身不保,相应地,高品质的报道也就难以为继了。翻开2010年的美国新闻业务期刊:《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美国新闻学评论》、《尼曼报告》,“经济危机、报道维艰”成为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远在欧洲的叶君健先生,从事着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他用英文写作、翻译,不时在报刊发表文章。反映中国农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山村》当时已在英国发表。这部书真实、质朴,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1949年,当友人听叶君健先生说他要返回祖国时,都大吃一惊,劝阻他挽留他:“中国正在打仗,这么乱,你回去干什么?”“你在这里写了不少东  相似文献   

6.
正在当代美国智库的视野当中,中国愈来愈成为研究的焦点,从原先位列区域研究的范畴升格为整体性研究。在这种趋势下,我们有必要洞悉美国智库开展研究的功能定位、发挥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关注当代中国的议题领域,及其秉持"中国观"的起源、特色与趋势,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中美智库交流和传播策略,以期在构建有中国立场的国际话语权过程中赢得主动。美国智库的功能定位与影响力传播智库的兴起和繁荣与美国在二战后崛起为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此后,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二战贡献"这一议题显示关注,如《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寻求书写历史的更大权力,中国揭露二战纪念阅兵活动安排》(Seeking Bigger Hand in Writing History,China Unveils WWⅡ Parade Plans)的主要解读框架即在于此。但是若回溯过去20年来的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新社的“两会”报道主动调研海外华侨华人的需求,发挥图文通稿、专稿、专版、报刊、网络及视频的综合优势,根据自身定位,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和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9.
资讯     
2004年,中国来美国的留学生多达5万人,相当于中国20多所著名大学一年毕业学生的总和。而且,这5万人在中国肯定都是"拔尖"的学生。美国一家传媒曾报道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来到了美国,中国移民美国的拥有本科以上文凭的各类专业人才已达45万人之多。我们需要那些到国外学习或工作的人学成后回国效劳。如果他们走了,就如同亚洲把强大的武器送给了敌人。不用说,这样就无法在新经济战中取胜了。  相似文献   

10.
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二战后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人物,她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中倾注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指出唯有通过暴力,方可使人警觉当下;唯有正视死亡,方可反思生存。这种对自我救赎探索为二战后信仰崩坍的美国人重塑其生存价值、恢复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50年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交战的法西斯国家的全面胜利。大多数历史学家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由日寇点燃的,是日本派遣军队侵占了中国的东北。那是1931年的9月18日。这一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被提及,却常常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这比西方通常认为二战开始的时间要早许多年。例如,有的认为二战始于纳粹德国入侵欧洲邻国的1939年,有的则认为始于日本进攻美国的1941年12  相似文献   

12.
正十九大前后,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和日本等在内的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浪潮,表现在涉华国际舆情由以往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担忧、外交战略的猜忌不断转向以"锐实力"为主题的舆论战。这些由媒体所报道的争论一方面折射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全球变局的"影响焦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的短板。(1)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南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东南亚部分国家与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属海域的岛屿主权归属和航海权益上的争议,而是更多地体现为在亚太格局变化的过程中域外国家,特别是美国与中国在亚太地区国家利益和战略的碰撞。一直以来,美国主流报刊关于南海问题的新闻报道和舆论传播不但影响国际公众对南海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而且关系到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国际舆论安全形势。自美国高调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主流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是中国的一件大事,相信也将促进中越关系的发展,希望能在十九大之后,进一步加强越南和广西在文化、艺术、教育和体育方面的交流。""中共十九大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希望今后能够更加方便地到中国特别是广西学习和就业。"这是广西北部湾之声第一时间从越南传回的越中友协副主席杜进定与河内大学学生杜秋霞对中共十九大召开的反响。听到北部湾之声关于十九大的报道,同时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案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6年7月12日海牙仲裁庭公布关于菲律宾提起的"南海仲裁案"的实体问题裁决以来,有关仲裁案的相关报道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本文力图从媒体外交视角来分析中国、菲律宾、美国和日本的主要英文媒体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解读其背后隐藏的关于"南海仲裁案"及"南海问题"的态度,作为评估和判断"南海问题"后续走向与采取应对之策的参考。更为重要的是,本文试图统合理解菲律宾、美国和日本围绕"南海仲裁案"展开的媒  相似文献   

16.
至今,《中国报道》创刊已经45年了,我和它一起度过了32年的美好时光,经历了杂志社所发生的许多变化。为传播世界语而发展壮大《中国报道》创刊初期只有三四个专业人员。1963年,我到编辑部时只有14人,他们大部分从事翻译、通联工作。当时杂志是双月刊,由于没有专门的编辑、记者,所载文章和图片大多从国内报刊选编。随着1967年改为月刊,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丹尼尔·伯恩斯坦是美国自由撰稿人,多次访问过中国。60年代他曾是美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近几年他致力于世界经济的研究与写作。他已出版的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日元》和反映美国与西欧经济关系的《优势的倒转》,都得到了世界经济界学者和商界的关注。今年他将着手写一本有关中国经济的书,年内可能来华做经济考察。本文摘编自丹尼尔·伯恩斯坦1994年10月在美国报刊上发表的一篇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和预测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正《孙子兵法·谋攻篇》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里讲到的"伐谋"(意即以谋略取胜),正是智库常被人忽视的功能。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美国的崛起,与美国智库的"伐谋"密切相关。在过去很多时候,中国智库非但没能起到"伐谋"作用,反而容易成为他国智库"伐谋"的对象。当下,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通常是从"咨政"、"启民"的角度来论述,  相似文献   

19.
“智库”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是个纯军事术语,指战争期间军事政策制定者与学者之间讨论战略和作战计划的场所(类似保密室或作战参谋部等)。“二战”结束后,这个概念也被用来称呼军工企业中的研究与发展部门,后来的演变则逐渐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舆情对中国的关注急剧上升,报道重点、关注领域和报道倾向都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