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从事地质教育事业近60年,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地矿人才。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9年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2.
马宗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灾害学专家,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地震构造、地震预报、石油地质、综合减灾、全球构造与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马宗晋院士193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李四光教授,1988年起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1996年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2005年任国家减灾委专家组主任,2008年任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9年和2006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F0002-F0002,F000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5月7日。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为首任所长,此后斯行健院士,赵金科院士,吴望始研究员,曹瑞骥研究员,穆西南研究员先后任所长,现任所长为沙金庚研究员。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本所拥有一大批资深的专业人才,其中有12人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4.
连俊 《金秋科苑》2011,(24):23-26
刘嘉麒,辽宁北镇人。1967年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6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地层古生物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和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地质科学》主编。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与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5.
1994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隆重集会,纪念我国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首任所长李四光先生诞辰105周年,并举行李四光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相似文献   

6.
2006年4月3日,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共有16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西藏地质矿产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夏代祥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地质界的最高荣誉奖。  相似文献   

7.
2009年10月26日,是中国科协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同志诞辰120周年。10月23日下午,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他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德英 《科学中国人》2006,(6):I0002-I0008
2006年4月3日,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在明亮灯光的映衬下,一位中等身材、举止儒雅的中年地质科学家被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摄影镜头推上领奖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自为他颁奖。聚光灯下,他的脸颊在满堂热烈掌声的涌动下,荡起一份谦和的笑容……他的名字叫王双明,是本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8名“野外奖”的获得者之一。这消息,很快通过电波和电视传到他的故乡陕西,传到他所领导的、背负着国家煤炭资源开发使命的陕西省煤田地  相似文献   

9.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5):F0004-F0004
裴荣富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55年,提出了“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等新概念,为在全国开展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在国内外主持5项重大矿产勘查工程和30余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最高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其著作甚丰,代表作有《中国地质学》、《中国北部之蝗科》、《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理、古生物》等等。  相似文献   

11.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其著作甚丰,代表作有《中国地质学》、《中国北部之蝗科》、《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理、古生物》等等。  相似文献   

12.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其著作甚丰,代表作有《中国地质学》、《中国北部之科》、《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理、古生物》等等。  相似文献   

13.
作者简历:卢耀如,193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相似文献   

14.
王鸿桢,地质学家,1916年11月生,山东苍山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主要研究成果是: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构造阶段的观点,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提出了地球史上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以及地球演化中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等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1982年)、二等奖(1987,1991年),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4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年)。  相似文献   

15.
李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1922年生于上海,1945年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1945年至1977年在玉门、延长、大庆、四川、胜利、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现场石油勘探与开发地质工作。自1978年至今,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6.
正[人物小传]戎嘉余,地层古生物学家。1941年12月生,浙江鄞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学专业,1966年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主席。长期从事早-中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17.
孙枢,著名沉积学家,沉积大地构造学家和科技管理专家。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随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8.
裴荣富院士于1948年获清华大学理学院理学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他曾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1AGOD)主席兼协会大构造与矿床专业委员会(CTOD/IAGOD)副主席。世界地质图类委员会(CGMw)“世界大型一超大型矿床成矿图(25M)与全球成矿”、“全球海洋矿产资源图(1:25M)”、“亚洲成矿图(1:10M)”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六十多年,取得了诸多成就。  相似文献   

19.
院士周志炎     
姓名:周志炎荣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年月:1933年1月11日籍贯:浙江海宁教育状况: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生毕业业余爱好(举例说明):围棋、阅读,球类和太极拳  相似文献   

20.
赵鹏大,辽宁清原人,满族。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2004年先后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及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我国数学地质界的先驱之一。在矿床普查勘探及矿产资源总预测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建立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经及方法体系,包括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地质变量构置、取值、变换和筛选,矿体空间定位,成矿远景区圈定及资源量估计靶区筛选及预测精度评价等模型的建立,优经和应用;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