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进 《声屏世界》2017,(2):53-54
广播要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取得突破,就要采写"有趣"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新颖性贴近听众;采写"有料"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接近性吸引听众;采写"有胆"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重要性打动听众;采写"有用"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服务性黏住听众.  相似文献   

2.
广播线性传播的特性以及新闻节目篇幅的限制。决定了广播新闻纵深不足的弱点,加上听众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边做别的事一边收听广播.因此一般来说,广播新闻不宜过长,不宜层次过多,不宜面面俱到,应尽量选取最重要、最贴近主题的内容.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把事情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稍纵即逝是广播的一大弱点,  相似文献   

3.
广播稍纵即逝,属于瞬间传播,虽然有迅速明快的优势,但也给广播的贴近性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特别是消息,与专题节目相比,由于时间短、容量小、形式单调,很难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自然就难有深度贴近。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使广播新闻产生深度贴近的作用呢?实践证明,至少应当在这三个方面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何谓悬念?从广播新闻传播角度讲,“悬念”就是指广播新闻采编者通过某种手段引发听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关切心情。那么,广播新闻传播如何利用这种技巧吸引听众呢?  相似文献   

5.
武爱忠 《中国广播》2010,(10):73-74
新闻综合广播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应该在"快""灵""巧"上下工夫,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从听众的需求出发,重视频率的包装和品牌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任伟 《记者摇篮》2010,(6):63-63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实践中看到,在广播传媒中录音报道在不断增多。录音报道的增多,是广播传媒与时俱进,提高新闻质量的需要。也是广播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有现场效果、有被采访主体谈话式的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那么我们作为广播媒体新闻工作从业者,应该如何发挥好广播新闻工作优势,做好录音报道呢?  相似文献   

7.
齐玉芹 《新闻世界》2013,(11):56-57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广播新闻来说,广播新闻的价值是新闻对听众的意义。听众喜欢的、需要的、想知道的,就应该是媒体要大力报道的。本文列举了广播新闻目前遇到的困境,提出广播新闻要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就要从广播新闻价值这个理念出发,立足本地化,在增强新闻的实用性上下功夫,多触角地加强策划,塑造广播新闻实在实用的品格,打造广播新闻的品牌影响力,为城市广播媒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广播新闻在写作上,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力求"短"、"精"、"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增强广播的竞争力,发挥广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台广播是有着特殊目标受众的新闻传播,如何更好地贴近海峡对岸的听众,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一直都是对台广播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对对台广播如何更好地贴近台湾听众,从而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的问题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筱红 《报刊之友》2011,(9):131-132
在众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找准自身位置?如何发挥广播优势?广播要发挥其自身“陕”、“伴随”、“互动”三大特点,让听众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快的新闻动态及重要服务性信息,让听众走在路在,座在车里,做着事情都能了解天下事,让听众通过一个电话就能参与到广播新闻节目中来,只有不断的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方式,不断突破广播新闻报道角度,与听众产生互动,与媒体产生联动,才有不断增强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广播节目就是通过听众的听觉获得新闻信息。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感受是检验广播节目质量的尺度。要想办好广播、提高节目质量,就不能不研究听众对新闻需要的心理效应。本文拟对听众在心理上对新闻的需要有哪些特性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让"声响"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流,以"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广播新闻能够"响"彻大地.  相似文献   

13.
强化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可听,而且要能够引起听众的视觉联想,形成广播新闻的视觉印象,这是对广播新闻可听性的要求。为此,广播要充分运用现场描写、细节刻画、音乐和现场音响的配合、新闻节目板块设置的创新等所有广播能够调动的表现元素,通过可听性的视觉延展,促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原本平面和线性的声音符号立体化、视觉化,更加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通过听广播新闻也能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4.
广播新闻节目是听众获取本地新闻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少新闻存在脱离实际、游离生活、远离群众的问题,不符合中央提出的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那么,新闻节目应该如何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不够"贴近"的问题,拉近与广大受众的距离,让听众与新闻的第一现场更接近一些呢?笔者认为还应重点抓好新闻节目,唱响主旋律,重视日常新闻节目质量,来实现新闻节目的"三贴近"。广播新闻节目首先要在唱响主旋律上打好"三贴近"  相似文献   

15.
浅议发挥广播优势 增强广播新闻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筱红 《今传媒》2011,(9):131-132
在众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找准自身位置?如何发挥广播优势?广播要发挥其自身"快"、"伴随"、"互动"三大特点,让听众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快的新闻动态及重要服务性信息,让听众走在路在,座在车里,做着事情都能了解天下事,让听众通过一个电话就能参与到广播新闻节目中来,只有不断的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方式,不断突破广播新闻报道角度,与听众产生互动,与媒体产生联动,才有不断增强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和报纸几大主流媒体中,广播显得有些薄弱。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广播新闻节目要在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上与之相协调,以满足听众的不同口味。如果在这方面处理不好,就会失去阵地,失去听众。但广播弱势不等于劣势,只有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向听众口头报道(也可以配置音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具有自身媒体特色的报道形式。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最能体现广播特点、最能发挥广播优势的现场报道,以其直击性、生动性和权威性越来越受到听众的欢迎。本文从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题材、记者素质、现场报道注意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前广播新闻如何能更好地实现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8.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9.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的理论,任何产品的价值都是通过消费主体方面得以实现的。广播新闻产品的消费主体是听众。这些产品中所包蕴的新闻价值,也只能是在听众方面显现出来。而广播新闻又不同于其他产品、它一瞬即过,稍纵即逝,不留痕迹。因此在广播宣传中必须贴近听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也就是紧扣听众心理,才能使听众加深印象,提高宣传质量,最终实现其新闻价值。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群众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新闻在广播电台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民生新闻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在提高广播收听率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周边新闻的认识,使人们第一时间了解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不仅体现了广播电台节目的意义,也树立了广播在群众中的好印象。但就目前来说,民生新闻如果不寻求自身的发展,还是以传统的形式很难再满足听众的需求,在广播节目上也难以长远发展,本篇文章将就如何做大做活广播民生新闻从六个方面作了较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