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06年,清政府为筹备立宪的需要,进行了晚清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央官制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有多个衙门被改组或裁撤,大批官员被裁汰.清政府筹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安置被裁人员,较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更新了官员的知识结构,保证了新设部门的正常运转.但清政府在改革中淘汰冗员和澄清吏治的措施收效有限,而且在安置工作中仍然表现出对汉族官员的歧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并遗留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1901年初,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改革谕旨,要求中央和地方官员就改革之事限期奏报。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自此至1905年,清政府先后发出30多道上谕,逐步推出了各项新政。  相似文献   

3.
1860-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期.在这期间,洋务派经营近代工业企业采用了三种组织形式.第一种是官办,即清政府从国库中拔解经费,并委派官僚进行经营管理.属于这种经营方式的企业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共约二十个.第二种是官督商办,即清政府设局招商股,并在开办之初贷以官款,以后由企业分年抵还.企业由清政府派总办、帮办、坐办和提调等官员经营管理,私人入股者按年取股息,并负担亏损.属于这种经营方式的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中国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共二十多个.第三种是官商合办,即清政府官方和私  相似文献   

4.
留学教育在清末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女子留学教育则发展缓慢,这与清政府长期对其持消极态度有直接关系.从政府官员角度而论,只有少数人将发展女子留学教育列入自己的政务范畴,比如长期担任地方督抚的端方.以女子留学教育为例,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探讨清末督抚对待新政改革的态度及作为,评析其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清末新政改革的运行.  相似文献   

5.
1898年9月至次年1月,英国下议院议员贝思福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华考察期间,贝思福与清政府的朝廷和地方官员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贝思福向清政府提出英国派员来华训练军队的建议.由于戊戌政变后的紧张局势,清政府在以礼接待贝思福的同时,对贝思福的建议持戒备的心态.但是民间绅商,甚至个别地方督抚对贝思福的建议表现出同感的迹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朝野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开疆拓土,完成了对悬垂塞外百年之久的新疆的重新统一。清政府随即采取了诸多措施建设新疆,屯田是其中的重大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根据流放官员纪晓岚的诗文,从屯田来看当时北疆的经济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7.
清代遣员在新疆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遣员,又称废员,或称戍员,亦成革员,是被清政府以各种罪名革职后发遣边远艰苦地区“效力赎罪”的官员的总称。为了与同期被清政府发遣边远艰苦地区服役的普通军民,即遣犯或常犯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官犯。清代新疆是全国几个“边外极苦之地”中的一个,因此,也是清政府发送安置遣员的主要地区之一。据新疆官员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报告说,仅伊犁、乌鲁木齐两地,除已经返回内地的外,遣员共积达“二百七十余员名”。在嘉庆五年(1800年)伊犁将军举行的一次阅兵式上,仅惠远城一地即有“废员共七十二人”  相似文献   

8.
总办朝鲜各口交涉商务委员陈树棠自1883年10月被派驻朝鲜以来,与朝鲜先后签订了三项有关通航与租界章程,从而促成近代中朝经贸关系之急剧发展,并代表清政府负责办理中朝外交事务,还曾协助朝鲜高宗政府办理近代外交事务,实际上是近代中国最早派驻朝鲜的最高级商务领事官员。  相似文献   

9.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制度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身上,意味着清政府的官员选拔开始专注于具有新式知识的人才.但同时也遗留下大批拥有不同功名的旧士人,不能再走传统的考试做官即入仕之路.不过鉴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清政府又不得不对这个老式精英群体加以体恤和利用,于是对于广大旧士人来说:科举虽废,但入仕犹可!只不过这诸种方式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呈现出新、旧方式的对比与共存.文章即从此入手,对清政府安排旧士人入仕的新旧方式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史实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初,美国政府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清政府以此作为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之用。庚款留美学生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优秀人才。长期以来,美国主动退还部分赔款之说被海内外所广泛接受和引用。本文寻根究底,正反对照,通过当年中美两国官员来往公函等史料考证,清朝政府驻美大臣梁诚实为首倡并争取退款办学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清末旗人的民间自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清政府在革命排满与立宪改革的压力下,决定"平满汉畛域",并拟以十年为期将驻防尽行裁撤,从而形成新的八旗生计问题,也就是所有被裁旗人的出路问题.清政府为解决旗人生计多方措置,部分旗人也奋起自救,但也有部分旗人不思进取,这与长期以来旗籍对旗人的束缚以及旗人对旗饷的依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中国行商对外商的欠债问题是困扰清政府并影响中外关系的重要问题之一。清政府为维护天朝体制,积极清偿行商债务,先后采取了查封变卖行商家产抵欠、官员垫付、保商摊赔、行商联保偿付等政策措施,但由于未触及造成商欠的根源而不见成效。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清政府政策转变的起点,在被迫接受英国“官偿商欠”的要求后,清政府重新确定了商欠“官为代追,不为保偿”的制度,并将其载入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中,成为近代中国民间涉外债务清偿的基本制度。这一政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驻外使领馆制度的建立,是清政府开启近代外交的重要标志。在这些驻外使领馆中工作的晚清外交官们,成为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抗争的先锋官。他们在国困民艰的时局中,履行职责,勉力维护国家尊严。五邑籍驻外使领官员在晚清民初的外交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劳工的需求和清政府禁止华工出洋的传统政策发生了激烈冲突。英法等国迫切希望谋得在华招工的合法地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好为它们提供了契机,战争形势左右着华工问题的交涉。在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下,合法招工权利首先被清政府两广地方官员所承认,随后的《北京条约》更是将招工合法化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导致华工出洋合法化的主要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1901-1911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近代以来清政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改革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其自身的统治危机.但由于清政府未能积极有效地处理这些困难,因此官制改革虽然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格局,但无法达到既定目的,没有解救自己,也没有借官制改革为新政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清朝统一回疆之前该地就存在最具地方特色的伯克制度,清统一后,开始对伯克制度进行改革并将其纳入清朝地方官制序列。本文简单论述了清政府这一系列改革,并且对其利弊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经清政府改革后的伯克制度起了积极作用,当伯克制度因其自身的缺陷和不再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被历史废除时,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化的认识过程中,早期出洋官员是一个特殊的中介群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迫于外交上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派官员出洋考察或常驻办理外交。这些走出国门的出洋官员,是最早一批亲身观察和体验西方化与社会的中国人。他们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了对西洋明的印象,并将之转达给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对中西化的认识和思考,在近代国人认识西方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改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国家形象、国家认同建构的发轫,而清末语言规划则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通过分析清末奏折、谕旨、学堂章程、官员信函等原始历史档案,研究清末新政时期语言规划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表明晚清政府通过语言本体规划和地位规划确立统一国语,厘清汉语与外语在国家认同和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