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女性主义既有与世界女性话语相通的一面,又有由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而来的特殊规律,而对这种特殊规律的概括、归纳、总结,只能诉诸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本或文学文化文本.孙桂荣博士的专著《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就是这样—部书.如它的第五章"消费主义的话语挪用:‘后女性主义",便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中的"后女性(权)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西方女性主义历史语境中,"后女性(权)主义"有两种意涵,一是指西方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像卡浮、怀特的《后女权主义》就是以此来指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种界定则是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高潮之"后"的20世纪80、90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 等著述采用的是这种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深淅 《新闻世界》2011,(5):197-199
本文根据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分析了史沫特莱的女权主义思想。文章结合女权主义理论,阐释了史沫特莱女权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体现以及这种思想对史沫特莱日后的新闻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潇 《青年记者》2012,(6):68-69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在后现代主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至今方兴未艾.它深入到了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探讨着女性的本质与文化构成.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工业中对于女性创造力的压制与银幕上对于女性形象的剥夺.  相似文献   

4.
郝靖 《大观周刊》2012,(21):24-24,30
女权主义于19世纪在西方产生,其理论流派众多,解析性别平等视角和侧重点也各有特点。本文着重评析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以及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并结合我国男女不平等的状况,探讨中国应如何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5.
她们为自己奋斗——评荒林新著《日常生活价值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最早在中国从事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学者,荒林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最近她又出版新书《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专注于研究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无疑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成果。纵观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或许有一点先天不足,因为没有经历过激进的女权主义社会运动的洗礼,几乎是从接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一步跨进女性主义批评。这里有两个概念经常纠缠在一起: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在西方的批评理论中,  相似文献   

6.
"女权主义"是一个跨世纪的文学主题,本文着眼于作品,阐明<玩偶之家>中所反映出来女权主义的特点,进而对女权主义形成的原因及后期的发展作进一步阐述,并提出了女权主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各地女权状况的多维差异、中国女性受众复杂多样的解读体验,醒示了西方女权主义受众研究本质上的真理性、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和深入程度的本土化诉求。本文选取了影响较大的五个女权主义流派,评析其受众理论并予以中国化思考,从传播学角度辅以其他学科的思维视角,探讨当下中国大众传播领域的女性受众解读体验和女权主义受众研究的多元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运动达到第二次高潮。凭借着社会运动高潮,女性主义研究开始进入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并逐步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产生影响,诞生了各个支流学派,比如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等。随着大众传播学理  相似文献   

9.
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受众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后结构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后结构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其受众理论都以西方国家为背景,对女性受众的解读能动性持悲观看法,却仍然坚持女权主义立场,探讨女性受众在大众文化传播中进行自我确认的心路历程,揭露女性所受的歧视和压迫。  相似文献   

10.
网络迅速发展,新媒体的赋权使女性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多,女性权利话题掀起网络热议,随之反女权声音也不断涌现。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知乎反女权代表的言论进行分析,可看出其提倡两性平等,但存在对女性形象固化及女权主义误读和污名化等问题。究其因,主要为传统父系思想的根植、本土女权主义理论的缺乏、极端女权组织活动的泛滥等。拟加强女权知识宣传、注重本土化传播策略、发挥政务媒体意见领袖作用,促进女权主义的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正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基地、海外中华妇女学学会、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6日至19日在复旦大学举办,这是一个以女权主义为主旨的学术会议。笔者策划邀请了三部大陆的独立纪录片导演携片参与会议,希望借此建立一个女权主义与中国纪录片对话与合作的渠道,在此之前,这样的渠道基本匮乏。这三部纪录片分别是徐童的《麦  相似文献   

12.
刘坤 《新闻爱好者》2010,(11):143-144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分析了主人公安娜的经历,进一步讨论莱辛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女权主义叙述是郭沫若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他以热情的笔触抨击传统道德礼教,鼓吹妇女解放的战斗号角,在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中,指导妇女抗战宣传动员工作,疾呼"中国的娜拉"的涌现,可谓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位重要倡导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14.
李小江等著的《女性?主义》一书尽管纵横捭阖,说古论今,诸多女性具体而微的生活体验与有关历史、人性及男女关系的抽象论述交织得有时令人眼花缭乱,但归根到底它所探讨的是一个女性主义“本土化”的问题。 在“女性”和“主义”之间设置问号作为书名,是因为在作者看来,这一概念在中国的用法实在有些令人困惑。女性主义一词源出自英文feminism。何谓feminism?“译成中文,早先我们说它是‘女权主义’,然后是‘女性主义’──我注意到,但凡说到西方,总说它是女权主义;但只要涉及到这片土地,feminism便成…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18世纪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经历了两次高潮: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工作,女权思想就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孕育并发展起来,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  相似文献   

16.
从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在为自身的地位和权利的不懈努力中,不断创设丰富着自己的天空。“女权”概念的提出也说明两性对社会发展的权利义务尺度上的失衡,而失衡结果所导致的是社会前进步伐的减缓,主流社会对女性小脚裹起的同时也裹起了自己。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理论沿革的展现,分析不同时代伴随人类不断成长的媒介对女性主义诠释的同时女性依然受主流社会的羁绊的现状,提出以非卷入式的实践活动来改善女性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安樱  王树凯 《新闻世界》2010,(6):105-106
作为19世纪30年代著名的商业性大报的女性副刊,《妇女园地》在当时国共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成为一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女性报刊,不论是主持人的身份,还是报刊热议的内容,都使该副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戈银银 《新闻世界》2014,(6):193-194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殷曼 《新闻世界》2013,(4):286-287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是以女性受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压迫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女性主义受众理论无疑为对大众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有利于纠正在大众传播、大众文化盛行的语境下,女性受众中自我认识的偏差以及将父权制中的象征体系内化这一潜在行为,从而为女性受众抢占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基点。本文拟以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来解读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文本,以期能探究媒介文本意义生成的原因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北欧传播研究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欧传播研究中的女性主义视角□杨瑞明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传播业在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的繁荣发展,北欧的大众传播研究也不断兴盛,在国际传播学领域中显出重要的区域性特色。北欧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妇女解放运动由来已久并富成果,处于此社会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