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作为汉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汉语诗歌节奏就是通过对这种节拍群的有规律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与西语诗歌节奏的形成既有共同性,又各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诗的意义取决于诗的形式,两者又都取决于节奏,形式离节奏更近些。这一观点的新颖之处在于认为诗歌本质上是由节奏形式的定义特征来决定其结构的顺序。这些节奏特征上升到语言与修辞,形成节奏上的逻辑,然后决定着诗歌技巧如形式、概念、修辞及语用等的主观的或心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形式简洁、语言精炼、节奏韵律强,不但能带给人们智慧,更赋予人们美的享受与情的陶冶。本文着重分析了英语诗歌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陶冶性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翟莉 《文教资料》2008,(22):20-22
在诗歌中,节奏和格律常常被作为诗歌研究的着眼点,以此来探讨诗的文体特征,其中音律和节奏的背后往往蕴藏着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文探讨汉、英诗歌中音律和节奏特征的比较及其对语义理解暗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语诗歌节奏是对汉语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的分解,而节拍群主要是由音顿划分出来的。汉语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在顿和韵上,它与西方诗歌节奏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汉语诗歌节奏在情感的表达上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柯丽珍 《成才之路》2010,(19):34-35
诗歌,是美的化身,读诗是一种精神享受,因为诗歌不仅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富有节奏,而且总是包含着强烈的情感和意境。诗歌通过美读,抒发情感,进入意境,体验节奏的舒畅,人性的喜怒哀乐、丰富多彩之情境。从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通过美读来展现诗歌的情景、意境与内涵。  相似文献   

7.
商乃诗又称十四行诗,它的出现为中国诗歌诗体的发展提供了出路,孙大雨作为新月派的一位重要的诗人,对商乃诗的新诗创作与翻译实践都推动着诗歌形式的发展,无论是节奏、诗歌的外形以及语言的选择都进行着仔细而又谨慎的推敲,成为诗歌前进道路上的开拓者与探险者。  相似文献   

8.
五言、七言诗句节奏形式浅说陆精康古典诗歌之节奏,与诗歌诵读关系密切。按照音调节奏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方能获得审美愉悦。因此,掌握一点诗歌节奏的基本知识是很有必要的。高中第五册《古代诗歌的诵读》涉及这方面的知识,然而,节奏划分的标准、示例,却有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由于新诗的日益边缘化处境,诗坛上流行着一种"形式拯救诗歌"论,这种提法有失偏颇。因为:一、从新诗发展历史考察,自由诗同格律诗一样,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二、从诗歌本质看,诗之所以为诗,根本在于蕴含情感和节奏,而它的节奏有外节奏和内节奏之分,自由诗倾向于内在情绪节奏;三、诗歌在当今时代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诗歌形式建设方面的问题,而在于时代所造成的一代人紧张而浮躁的心理状态。所以,严格的形式要求并不能充当新诗的救赎之神。  相似文献   

10.
节奏关是构成舒婷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舒婷诗歌的节奏美主要表现为:她的诗歌节奏自然天成;沉郁和激昂的情绪复调使她的诗歌节奏跌宕起伏、交织变幻;舒婷诗歌又体现出女人的柔婉细致,节奏回旋往复;舒婷诗歌的画面也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相似文献   

11.
西方诗歌与汉语诗歌成熟的格律诗体,普遍存在半逗律"行间音顿节奏"与轻重律或长短律"行内音步节奏"相套叠的节奏形式.汉语诗歌的节奏也是半逗律行间节奏与行内一拍子轻重节奏相套叠的形式.利用对称五范式改进林庚的半逗律诗体,并引进平仄,是探索新诗格律化运动的坦途.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它以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著名作家何其芳认为:“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  相似文献   

13.
李磊 《考试周刊》2009,(38):25-26
作为当时主流诗学形态的国语运动操控着胡适的诗歌翻译。国语运动确立了白话语体的书面语地位,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变体从文言转向了白话,并采用新的节奏。国语运动确立了"音本位"的原则,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承载了诗歌音乐美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船山诗学将诗歌视为以乐章美为核心的审美整体。这一乐章美效果是通过多层次的节奏运动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诗歌的意义节奏、语体节奏和情感节奏三层。具体来说,在船山诗论中,诗歌的整体音乐性被视为一种基本的诗歌特质,可看作一种本体,三种节奏作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表征,可视为具体的"用"。在这个"一体三用"的关系中,作为诗歌之"体"的音乐性对各种节奏有统摄作用,作为具体之"用"的不同节奏则对诗歌的音乐性有凸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诗歌教学中,朗读节奏主要是依靠诗歌的韵脚、平仄以及停顿等外在节奏,但诗歌的外在节奏是其内在节奏的呈现,诗人的情绪融合在内在节奏中。诗人的感情,以及由此造成的意象密度与朗读的强弱起伏、紧张程度密切相关,故朗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找准诗歌的内在节奏。可通过词语的色彩分析、知人论世等方法去判断其情感性质,通过听、说、读、写的结合去分析其感情、意象的疏密,去处理朗读中的紧张与松弛。  相似文献   

16.
诗歌节奏韵律的形成原始诗歌是劳动呼声的发展,它在劳动中编制,歌唱;它不仅是劳动的产物,而且是劳动本身的一部分。在原始阶段,劳动是主体,诗歌是其伴奏。因此。劳动本身的节奏和韵律,便派生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与原始劳动诗歌同时,也产生了音乐和舞蹈.原始音乐是劳动音响的艺  相似文献   

17.
诗歌节奏韵律的形成原始诗歌是劳动呼声的发展,它在劳动中编制,歌唱;它不仅是劳动的产物,而且是劳动本身的一部分。在原始阶段,劳动是主体,诗歌是其伴奏。因此,劳动本身的节奏和韵律,便派生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与原始劳动诗歌同时,也产生了音乐和舞蹈。原始音乐是劳动音响的艺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隽永含蓄的语言,朗朗上口的节奏,奇异的联想,恰到好处的修辞,成为我国文学世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入境感悟,带趣欣赏,欣赏诗歌的语言之美,把握诗歌的节奏之美,感知诗歌的色彩之华丽,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让古诗词丰美的艺术琼浆滋润人们的心灵,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感知诗词的韵味。  相似文献   

19.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着力于研究学生感受节奏之美,从而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本文提出要自主感悟,在深入理解中感知诗歌的规律;尊重差异,在充分联想中感知节奏的灵动;拓展形式,在扎实诵读中感知节奏的趣味,从而提升诗歌教学的整体节奏。  相似文献   

20.
节奏是诗歌的原始要素,在创作中,它既有诗人的快感,又赋予读者期待和愉悦。这是因为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它的运动与诗人情感相融合,体现了诗歌的内在生命。而诗歌节奏通常表现在诗人对语言的运用中,其抑扬顿挫、一气流转以及停顿、复沓都使节奏产生美的效果。同时,不同的诗体及其表现也对诗美的表现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