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育学、心理学、工效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均发现职业压力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的社会流行现象。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压力过大或过于持久,不仅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采取积极的策略来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心理学、工效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均发现,职业压力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的社会流行现象。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压力过大或过于持久,不仅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职业压力指的是在工作环境中使教师个体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教师而使教师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如有研究表明中学教师有半数以上(52.1%)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压力极大(徐长江,1998)。心理学、工效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均发现职业压力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的社会现象。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关系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同时也为教师职业压力的缓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学校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学科的研究均发现,职业压力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压力过大或过于持久,不仅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采取积极的策略来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中学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所中学的180名教师进行测试,探讨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职业压力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躯体化、强迫、抑郁是中学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相关显著。中学教师面临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工作负荷、职业期望和考试压力。  相似文献   

6.
阙攀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2):21-23,26
农村乡镇中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有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过高的工作压力给其工作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农村乡镇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方面.而缓解其职业压力,必须从这些方面具体着手,各个击破,使广大农村教师更多体验教师人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压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职业压力不仅影响着高中教师的工作效率、生活质量、身心健康,还会通过教学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本研究分析高中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和研究现状,并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应对高中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已经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淮安市182名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进行了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了如何缓解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法以南宁市A中学全体教师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在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婚姻状况、教授年级、学历和教授学科等个人背景因素上差异显著。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教师个人背景因素与其职业压力的关系,提出了缓解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罗承 《中国教师》2009,(23):41-44
<正>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所产生的身心负荷。中学教师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如果压力过大,心理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边远地区300名在职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基本表现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边远地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边远地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普遍较大,24.1%的女教师体验着重度的职业压力。(2)边远地区初中女教师在职业压力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女教师;主科教师在考试压力和工作负荷方面压力显著高于副科教师;班主任教师在考试压力和工作负荷方面压力显著高于非班主任教师。(3)部分女教师面临家庭与事业发展的双重冲突,尤以研究生学历女性为最。(4)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前提,增强自我职业压力管理能力是缓释教师职业压力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自编问卷对103名来自北京、吉林、河北等7省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现状及其专业成长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仅39.8%的教师为心理学专业背景。并且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健康教师比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从教原因多为专业对口,且为专职;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用的精力更多;能够采用更加丰富的课程形式;在应对困难个案时选择转介给专业的心理机构;在专业成长需求方面对团体咨询技能的需求更高。在家校合作方面,不同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师各有擅长,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更擅长通过家长讲座和家长咨询或辅导的模式,而非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更擅长通过家长交流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职业倦怠是一种源于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衰竭、态度消极、行为消沉的不良心理适应状态。研究发现: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其职业倦怠感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职业院校教师的不良心理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症状超常者表现于较严重的精神方面,如焦虑、精神病性与恐怖,超常比例不足10%的因子项却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如强迫、抑郁、偏执、人际敏感;工作中应当关注那些心理症状分较高的人群,如低收入者、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无职称教师、年轻的新任教师、基础课教师、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学历较高的教师等。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师在工作、家庭、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普遍感到压力和负担较重,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并引发一系列应激事件。EAP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团队气氛中可以起到显著作用。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将EAP引入中学教师管理领域,不仅能缓解教师压力,激发工作热情,改善教师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推进中学教师文化建设,改善学校管理水平,保证升学率,为学校带来客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教师职业心理包括个体心理层次、微观心理层次和宏观心理层次,因循这三种层次,并根植于工作适应理论、胜任特征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班杜拉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建构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的复合模型,认为该模型涵盖五大模块:职业心理泵力模块、职业心理素质模块、心境环境互动模块、职业发展心理模块和职业情怀模块,并详细剖析了这五大模块的实质及关联。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学依据.采用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62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负荷、职业期望和考试压力,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高职业压力的教师要显著低于低职业压力的教师,高社会支持的...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学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心理上存在多种压力,其原因可以归因于职业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要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采取相应的心理调控策略:培养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取向,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能善于调节自己情绪和保持心理平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职业行为偏差、人际交往障碍、生理—心理不良症状等方面。教师的职业压力、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缺失、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应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强调教师专业增权,减少来自科层制压力,倡导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等策略,营造出适宜教师发展的和谐心理气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中教师压力巨大,不仅影响教师自身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经对安康市四所中学100名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当地高中教师普遍压力很大,压力源主要为教师、学生、硬件设施等资源分配不均,社会期望值过高,以及福利待遇与工作付出不成正比等。  相似文献   

20.
职业中专的艺术教育,在强调技巧、操作和实用的同时,进一步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把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讲解清楚,"形式"就是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有助于解答这一问题,它既可以与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存在相关联,也可以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心理—生理快感,而后者也仍然有着发生学上的人类实践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