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为完成造箭任务,向鲁肃借船,借军士,并要鲁肃不要将这事告诉周瑜。鲁肃不但不向周瑜提起借船,借军士之事,还私自拨了二十条船及六百名军士给诸葛亮,并和诸葛亮一同上船取箭。鲁肃虽然为人忠厚守信,但是他毕竟是周瑜的手下,又私下奉周瑜之命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动静。他这样帮助诸葛亮,明显破坏了周瑜陷害诸葛亮的“好事”,怎么不怕周瑜处置或打击报复呢?  相似文献   

2.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章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课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关系微妙。  相似文献   

4.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草船借箭”一段,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直到结尾才令人如释重负,继而禁不住拍案叫绝。因此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多年来一直被改编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范文。在人教版教材单元训练中,要求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思想。通常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是借箭的原因,前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借箭成功,后果是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不得不认输。诸葛亮之所以借箭成功,关键在于他通晓天文气象,有识人之智。于是,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智慧的化身。按照惯常…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军中缺箭,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二三天就可以做好,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命令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  相似文献   

6.
严文华 《农村教育》2004,(11):45-45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其斗智斗勇的内容,起伏跌宕的情节,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伊始,可以从课题人手诱发学生质疑。例如:“箭”与“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借箭?草船借箭,究竟是谁借箭?为什么不用“诸葛亮借箭”作题目?故事写了哪些相关的人物?主要写谁?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称赞他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算”了哪些  相似文献   

7.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一课是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企图为难和暗算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而取胜。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时,可先从整体入手,审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按事情发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10.
张海滨 《学周刊C版》2014,(11):143-143
《草船借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和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形象.面对着这样一部经典名著,这样一篇百看不厌的小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该用这篇课文谋求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呢?静心思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探究.  相似文献   

11.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记忆犹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故意刁难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支。没想到诸葛亮却真的立下了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周瑜于是藏起铁器及工匠,而诸葛亮竟然不用造箭的材料,只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和草束。大家知道,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绝不可能,可诸葛亮接连两天不见动静,剩下一天如何完成?这一连串的悬念真让人心情紧张和期待。小说这样安排,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奔驰”跑车、一堆礼品再次出现在诸葛亮的茅屋前。管家再次向他们跑来,说:“三位先生请!诸葛先生正在等着三位。”刘备终于见着了诸葛亮,并成功地说服诸葛亮先生出山帮助他实施他的远大计划……诸葛亮这次要和周瑜合作,与曹操交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想陷害他。没让周瑜费多少功夫,诸葛亮就踏入周瑜设好的陷阱。周瑜很高兴,一边唱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可是变调变得厉害),一边琢磨怎样害诸葛亮。而这时,诸葛亮正煞费心思地在考虑借箭时用哪支船队(大家一定纳闷为什么要借箭吧?我来告诉你,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草船借箭》(六年制小语第十册)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跌宕多姿,扣人心弦。一、因果照应。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事情的起因。因为“妒忌”,周瑜才想到用“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又因为上述原因,诸葛亮才想方设法,排除周瑜的多方阻挠,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  相似文献   

14.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28课)是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里的一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紧扣“奇”字,因势利导,依序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奇举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设下圈套,借“公事”名义,强委诸葛亮赶造十万枝箭的重任。诸葛亮明知是计,却甘受重任。 1.周瑜为什么要用“公事”的名义请诸葛亮负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第28课,六年制第十册第16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7.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章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课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关系微妙。教法一:紧扣“借”,以事件发展顺序为主线,分清前  相似文献   

18.
<正>人物描写是凸显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草船借箭》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为难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计落空,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理解]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  相似文献   

20.
正《草船借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和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形象。面对着这样一部经典名著,这样一篇百看不厌的小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