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片面的客观真实论反映了传统证据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原理理解上的不足并以我国刑事司法造成严重影响。诉讼证明活动的四个特点决定了作为其结果的法律真实不可能总是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我们应当在科学的诉讼机构下通过精密司法尽力追求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2.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法学界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把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任一方面作为案件审理的惟一依据都是失之偏颇的。因为,客观真实是源、是本质、是决定因素,法律真实是流、是现象、是被决定因素;客观真实是法官追寻的终极目标,而法律真实是法官追寻终极目标的桥梁。就此而言,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即要反对只重视法律真实的证据化倾向,又要反对只要视客观真实而忽视法律真实的客观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我们用以审判的"事实"究竟是绝对事实(客观真实),还是相对事实(法律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发生冲突时不能把两者对立看待,应在联系的观点下全面看待这两种真实。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民事诉讼中以“客观真实”为证明要求具有明显局限性,确立以“法律真实”为证明要求因其现实意义、可操作价值而更具合理性。追求客观真实作为一种司法理想应是证明目标而非证明要求。而法律真实是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是具有高度盖然性的相对真实,人民法院应当据此依法作出裁判。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一直以‘客观真实’证明标准审理民事案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后,人民法院以‘法律真实’标准审理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的民事审判监督理念应根据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既要坚持‘客观真实’标准,又要尊重‘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本土有效的纠纷解决之道和优秀法律文化传统,调解的精髓在于在维持当事人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实现实质正义.而在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之下,充分发挥调解精髓的关键在于民主调解.因此,新时期民事诉讼法改革中,如何做到使当事人程序权利得以充分保障,又坚持调解的民主与真实原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对坚持调解真实原则的分析,涉及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解读,关键在于对“真实”二字准确而灵活的把握;对于尚未确立于调解制度中的民主原则的引入,则更多是从法社会学和法律文化角度去证明其融入法院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真实性作为公证的重要标准,贯穿于公证制度的始末,但真实性毕竟过于宏观、抽象。客观真实是早期真实性的主流观点,并为我国《公证法》所采纳,客观真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法律真实以其自身的优越性,逐渐被学者和实务人员所认同。法律真实需要在公证整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舍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0.
彭丹 《培训与研究》2004,21(1):55-57
目前刑事诉讼法学界在证明标准问题上存在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争论。本文从认识论、价值取向与现实分析三个角度对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问题进行论述,认为“客观真实”观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而“法律真实”观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当前主流诉讼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应提倡以“法律真实”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有关“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讨论一直很激烈,到目前为止,法律真实作为诉讼中的证明任务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法律真实”进行了语义分析、历史分析及价值分析,以求对“法律真实”本身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现才真正符合诉讼法的规律,并体现中国诉论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因而,法律真实理当取代客观真实成为中国刑事证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的激增以及该类案件背后潜在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得商事审判风险较以往倍增。有效规避商事审判风险,既需要厘清商事审判中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分野,同时,实现二者在公平公正与效率秩序之间的有效平衡,也是问题的关键,这一方面急需制度层面的完善,另一方面理念层面的更新也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法律概念的冲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诉讼法领域内,关于诉讼证明究竟是满足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的要求,争议很大。两种观点分别用认识论加以证明,但矛盾依旧。作以系统哲学的观点把两个水火不相容的矛盾概念,整合于一个体系之中,解决了其冲突。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6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这条规定基本确立了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要求就是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16.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两者之间是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的,要在平衡各种价值需要的基础上,协调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矛盾.法律真实追求法律权威和客观真理的平衡,是客观真实基础上法律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SDRT的核心概念是修辞关系,认为话语意义受制于话语自身的修辞结构,即话语语段之间或者话语序列之间的逻辑结构,包括叙述、解释、详述、因果、背景、对比、平行、纠正、证据、反证据等。所有的真实修辞关系符合真实修辞关系满足图式。满足图式确保只有当被关系的自变量所标记的内工容和φR(π1,x2)中被明确的“额外的内容”把输入语境和输出语境关联起来时,真实关系才把输入语境和输出语境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与此前的立法与司法解释相比,证据新《规定》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民事证据理念也应当有相应的转变。树立法律真实、私法自治的理念,全面正确理解举证责任的含义和实质。引入高度盖然性原理与法官心证原则,采用直接、言词证人证言方式。  相似文献   

19.
真实需要证据--论新闻的客观真实和法律意义上的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晶 《天中学刊》2001,16(Z1):50-5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追求真实,维护真实,反映真实,恪守真实,是新闻的永恒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真实的,都是可以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客观事实,更包括法律意义上的真实.因此,新闻真实不只需要证据确凿无误,并且还要求遵纪合法.  相似文献   

20.
在虚假陈述泛滥的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确立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该义务的确立,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要对虚假陈述的认定依据和程序事项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法律明文规定中,在此背景之下,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进行细化规定,将当事人的真实陈述囊括其中,并以法律解释的方法在现有法条中为虚假陈述行为的惩罚寻找法律依据,从而建立起现行法内部自洽的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方式行之有效且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