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的新闻改革不断深入,通讯员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因而对其观念的更新亦更显重要,作者认为通讯员必须树立以下五种新观念。一、主人观念、抛弃仆役观念,树立主人观念、这是通讯员更新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位老记者最近送给笔者一幅对联:“写民间苦乐同憎同爱,扬笔底波澜敢贬敢褒”。我体会到,这正是勉励通讯员和记者要做社会的主人、人民的仆人。这幅对联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企业报的记者和基层通讯员能采访名人吗?回答是肯定的。只要敢字当头,多动脑筋,找好角度,采访往往获得成功。敢字当头。一次,我到四川奉节参加长江航运系统通讯员会议,在回程的船上,巧遇当时国家体委主任、国内外很有影响的新闻人物荣高棠。这个“大人物”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本能地感到,我一定不能放弃这送上门的“名人”。但又退一步想,我只是个《长江航运报》的特约记者,能“高攀”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5.
近来常听到有通讯员、甚至相当老的通讯员问:“记者和通讯员是什么关系?”老实说,提问的人未必丝毫不懂,所以明知故问,是因为“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乃至“裂痕”。混乱源于某些记者作风不正。据反映,记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7.
有位通讯员呼吁:请记者不要给通讯员出“难题”。这个“难题”,不是指记者交给通讯员的难度较大的采写、调查任务,而是指利用与通讯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为个人办私事。这位通讯员是在一个市级局办公室当秘书的,他身兼数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不少记者、编辑较熟,近些年来遇到这类“难题”不少,多是有关记者、编辑亲朋的人事调动和安排之类的事。不办吧,情面难却,也怕影响工作关系;办吧,又实在为难,非力所能及且不  相似文献   

8.
有些通讯员,对大报记者报道过的题材,从不敢问津,觉得人家记者都写过了,咱还能写出个啥。我觉得,这种自卑感要不得,记者的素质一般比通讯员要强,但是他们也有弱的一面,也有忽视的地方。我的体会是,对大报记者报道的题材要深钻细想,敢于和他们争、拚、抢。1988年夏季,襄樊电视台播放了与种粮大户刘文豹把土地部分改种经济作物的对话采访,报道只提出了生产资料涨价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没有提出来。一段时间后,群众对刘文豹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压缩部分粮食面积改种经济作物,是只图赚钱,不顾国家利益,是接了“媳妇”忘了“娘”,但也有人  相似文献   

9.
基层通讯员与专业记者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劣势。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个相对性。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记者虽然有不可攀比的优势,但也有其不可言状的劣势,通讯员有其苦衷与诸多制约因素,但通讯员在许多方面又比记者有长处、有优势。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写稿实践谈点肤浅体会。“土生土长”于基层,可利用“地界”熟的优势。我1975年由广阔天地“转业”到抚顺石油二厂,一直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了20多年,可以说,在这块“地界”里,我比任何外来记者  相似文献   

10.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11.
近来常听到有通讯员、甚至相当老的通讯员问:“记者和通讯员是什么关系?”老实说,提问的人未必丝毫不懂,所以明知故问,是因为“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乃至“裂痕”。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报业市场的竞争,今年各家报纸纷纷进行新闻改革。原先那些纯工作性的一村一店的报道不搞了,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相应增多了,这对写惯了这类稿子的通讯员是个很大的冲击。 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如何适应这个改革呢?我个人体会是要敢与记者争夺版面。截止4月底,我在《湖北日报》发了好几篇自己满意、领导也满意的较有份量的稿子。如 4月 10日 A2版刊发的《武当山游客量为什么增长慢》,2月14日A1版刊发的《武当山庙产不再是“唐僧肉”》,以及与记者合作稿子《武当山精心筹办“旅游套餐”》(3月21日B1版),《武…  相似文献   

13.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4.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15.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16.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新闻单位所采用的稿件,大多出自于通讯员之手。这些土记者、业余记者为党的新闻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同时,也有相当一些通讯员在采写新闻过程中,不经意地走进了误区。 跳出小圈圈 一些通讯员认为,“游击队”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其实,作为通讯员来讲,自身也有记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对身边的事特别熟悉,时效性占有先机。要说劣势,那就是通讯员采写的一些稿件,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片面地从局部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搞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加工署上记者名字以后登载。这种“加工业”记者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据笔者了解,这种记者从事“加工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基层通讯员存有偏见。少数记者自以为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教育,高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实践中,一些通讯员很少“单枪匹马”地自己闯,而一味追求和记者合作。他们名曰“合作”,实则是想借记者的“牌子”,以为有了这“牌子”,犹如给稿子安上了“保险”,录用可能性就大了。无可否认,记者和通讯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是必要的。但是,那种意在“借牌子”的合作,却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9.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20.
若问通讯员是否会取消?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因为世界上只要有新闻和新闻单位,就需要通讯员。通讯员是报社通向四面八方的神经。广大通讯员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新闻素材最了解,可以避免遗漏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失去通讯员这些“神经”,则新闻就会失去主心骨。通讯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同盟军。只有专业记者和“编外记者”(通讯员)携手并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