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以来,中央、云南省两级陆续下发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文件。作为新中国成立较早的民族院校,云南民族大学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并将其作为学校三大建设目标。在开展创建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项工作中,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创建途径。分析创建途径,旨在构建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着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断聚焦。基于“层递交往”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形式维度梳理了党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取得的经验。一是通过布局建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空间向度;二是通过机会均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交流机会;三是通过办民族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三交”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机制,该机制以“分层互动、逐层递进”为价值导向。要实现“层递交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就需打开“微观”主体交往新视界:搭建“三交”平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基础;加强深层互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贴近生活世界,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4.
教育资源的亲和力与匹配契合度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多民族共生文化作为多个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相关资源融入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价值和共同体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进行学校传承极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基于贵州省中小学的调查发现,依托多民族共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坚持生态化的理念,探索生态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其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关乎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民族团结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就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要让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6.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在培养具有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良好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力的人才方面。从历史依据来看,民族院校在坚守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人才目标、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和保障各民族平等受教育权中均呈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民族院校人才培养面临“两个大局”的内外部新形势;时代变革也引发了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德”与“才”取向之间的张力与抉择;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世代更替、内容滞后、方式单一等现实挑战。为此,新时代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要通过增进“五个认同”意识,打造人才培养“两支队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专业培养与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等路径,为铸牢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长效支持。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群体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基于甘肃省甘南地区青少年思想状况的深入调查,准确把握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特点,提出契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尊重青少年教育规律,积极创新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充分重视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工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群体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基于甘肃省甘南地区青少年思想状况的深入调查,准确把握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特点,提出契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尊重青少年教育规律,积极创新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充分重视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工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民族聚集区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办学使命,但是传统意义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式下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需要。近年来,民族聚集区高校逐渐开展了以"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简称书院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围绕民族聚集区高校如何在这一崭新的模式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民族聚集区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办学使命,但是传统意义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式下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需要。近年来,民族聚集区高校逐渐开展了以"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简称书院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围绕民族聚集区高校如何在这一崭新的模式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院校对新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以民族团结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入学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开展校园活动等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等内容的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切实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任,推动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了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必须抓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联动,促进政府主导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抓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联动,促进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相互融合;抓好校内资源整合与校外资源整合之间的联动,促进民族团结教育与区情教育的互相融合;抓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联动,促进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3.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效如何,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许多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赢取"河南省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的H大学也创先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分析H大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效果,提出了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相应对策:深化"以人为本"的"关怀教育"理念、完善基于"多元"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新桂系以教育归化取代军事镇压手段来协调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突破了传统的民族政策理念,确保了以"民族同化协进"为中心的民族政策的顺利实施;特种师资训练所成为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推进器,特师学生成为连接政府与特族社会的桥梁;较成功地塑造了少数民族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公民观念,也打破了历史形成的民族之隔阂状态,开启了政府与特族亲善之窗口。新桂系特种教育的实施对于协调民族关系和增进民族团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团结是我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bstract:
National unity i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for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To enhance and make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ethnic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prerequisit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harmonious campus.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认识日益深化。在民族教育价值论方面,党和政府不仅重视民族教育对于实现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而且强调了其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将其视为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民族教育方法论方面,强调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事求是,从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因民族、因地区制宜;在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思路方面,强调要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实施"低重心"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族师范教育培育合格民族师资、加强对民族教育的组织领导。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教育观念的创新与更新,为新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认识基础。
Abstract:
In sixty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deepened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education.In value theory of ethnic education,our party and the state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significance of ethnic education in realizing ethnic equality,enhancing national unity and protecting national integrity,but also lay stress on its value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gions and regard it as the basic project of promo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ociety of ethnic regions.In methodology of ethnic education,stress is laid in carrying ou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reality of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regions.I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thnic education,the emphasis is put on increasing input and support for ethnic education,implement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of"low barycentre",developing ethnic norm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qualified ethnic teachers,and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for ethnic education.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ethnic education concept have provided basic understand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对我国实施渗透,企图利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特点,与我争夺青年。民族高校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礼仪教育本质上就是德育。大学生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内地民族相比都有较大不同。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屡屡出现的国家分裂或民族独立运动,大都发生在国家的边疆民族地区,其根源与上述边疆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具有密切关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不同于内地的特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首先要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即加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边疆各族人民冲破本民族的狭小范围、把浓厚的民族意识升华为强烈的国防意识。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语言教育既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语言教育规律,还要考虑少数民族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策略包括:加强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把握双语教育的正确方向;优先支持民族地区幼儿园建设,普及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在幼儿阶段强化国家通用语教育;在活动中提高儿童的国家通用语水平;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家通用语学习环境。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建设,普及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开展国家通用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儿童较好掌握国家通用语,为少数民族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促进少数民族儿童的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