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开始了,对面的他侃侃而谈,我在记录。我突然迟疑了一下,我问自己,我这样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然后传递给读者,但是他说的每句话都是真话吗?如果有真有假,我又怎么知道,他说的,那句是真,那句是假? 我当然可以察言观色,但他久在江湖,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早已练就遇到任何问题,都面不改色心不跳。他想在我这么一个稚嫩的记者面前隐藏,易如反掌。  相似文献   

2.
10月7日下午,一位挂着 E 卡的来自东南亚国家的记者,停下他那平时急匆匆的脚步,站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门外,凝视着马路对面那座八层米黄色大厦,久久不肯离去。他趁有人过来,便掏出相机,指着那座镶着 MPC 几个字的大厦,请人为他拍下一张照片。MPC,是英文“主新闻中心”的缩写。亚运会期间,这座北京国际会议大厦里云集了中外文字、摄影记者和大部分广播记者,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记者之  相似文献   

3.
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爸爸是个记者,听妈妈说还是个"大记者",得了不少奖呢. 一开始我不服气:从四岁开始练美术、书法,我得的奖杯比老爸还多呢,那我不是比他还"大"?直到妈妈讲起一次经历,才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扑灭了,可那烟熏火燎的记忆却是难忘的。火灾发生时,我正在哈尔滨采访,有幸成为最早奔赴火场的记者之一和人民日报第一个采访特大森林火灾的记者,在紧张、激烈的扑火战斗中度过了20个如火如荼的日日夜夜,感受是从未经历过的。  相似文献   

5.
大半天地在校园里转悠,报社里常常不见他的身影;黄昏时分,那胖乎乎总是带着笑意的面孔照例在办公室里出现了。没看他怎么忙乎,第二天的文汇报上总有他的报道见报;有时一、二版同时刊发他的新闻稿。这就是文汇报教卫部记者张自强。一些青年记者惊异于他的发稿量,称他是“高产记者”。他从事新闻工作34年,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创出了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记者想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郎平让他按照有关规定去开介绍信,写明采访内容,再到有关部门报批;至于自己接受不接受采访,那还要另说。 还有一次,至少是一次,郎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不用翻译,自己直接用英文同各国记者交流起来。 因此,有不少记者反映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很困难。 同郎平有着相似职业经历的中国男排主教练汪嘉伟,不仅随时接受记者采访,愿  相似文献   

7.
从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到1948年人民军队为了解放全中国东请黄河,整整13年,毛泽东一直生活、战斗在延安。在延安他经历了从42岁到55岁的金色年龄段,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尤其是经历了万水千山的长征后,毛泽东那长长的头发,周思来那长长的胡须,留给人们极深的印象。在延安,不少中打记者曾为毛泽东的生活、工作和战斗作过真实的写照,它们以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连缀成延安的历史画卷。毛泽东的风貌和神韵,气势和才情通过镜头表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感召力。在今天常常能令人激动地回…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5,(6)
行吟黄土地──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张文彦和他的新闻追求正善,晓斌,颜咏早在中学时代,我们就将自己阅读新闻的注意力自觉不自觉地投向了他——《中国青年报》陕西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张文彦。记者,是他追求的无怨无悔的职业也许是血脉里涌动着那漫漫黄土和酉部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已有十八个年头了。在采访经历中,一直沉浸在专题新闻报道中,有时很懒惰。多年的采访,我突然有了一种不曾有过的感动,而且越来越深刻:那就是在采访中,要更好地把握人性美、人情美,体现故事性、情感性。那我们该如何把握好人性美的专题新闻报道呢?一、深入观察记者必须到现场才能找到新闻。到了现场,我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要调动自己的鼻子、舌头、手、脚和头  相似文献   

10.
黄爱 《新闻三昧》2007,(5):53-54
在我国新闻界,能够集著名作家、著名记者、著名翻译家和著名学者于一身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而萧乾就是一位。作为记者,他是在欧洲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唯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时时刻刻王冬梅敬爱的小平同志虽然离去了,可他那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和不朽的业绩却永远地留下了,留在了每一个敬仰他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心中。作为一名有幸多次采访过他会见外宾活动的记者,对小平同志那和蔼可亲且气度非凡的音容笑貌,那潇洒自如的谈吐、那纵横...  相似文献   

12.
很少有人能像王蒙这样,曾于仕途位至部级但公众仍更看重其作家身份。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个有"文学癖"的作家,却又偏偏经历了数不清的政治运动。他的经历折射了那一代中国文人的命运"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像我这样有肌肉的吧。"在北戴河"政协浴场"的海滩上,王蒙将双臂交叉于胸前,对记者亮了下肌肉。他戴着黄色泳帽,穿着黑色泳裤,左手拿着一个蓝色的泳镜。戴上泳镜,王蒙就直接扑向海里,越  相似文献   

13.
曾在原《东北日报》当过记者、编辑的范敬宜先生,经过十年动乱和多年的“右派”生涯,最后又先后担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从他丰富而又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新闻从业经历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使命。中国新闻事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到底该贴近什么,怎么样贴近?范敬宜先生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那就是要用心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4.
不一般的工作经历 俗话说一名好的编辑总是经过一段艰苦的记者经历磨练出来的,恰恰有这样一位新闻人,他没有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但是他却在编辑的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他在编辑的岗位上千了9年,先后从事过体育、社会、经济、国内、国际版的编辑工作。现为要闻中心副主任。他改变了传统时政要闻的报道形式,对重大时事要闻进行策划报道。在做强、做大时政新闻的理念指导下,他从重庆商报的大局观出发,  相似文献   

15.
记者和作家的路是相通的。有些作家是从当记者开始笔墨生涯的。新闻界的著名记者、作家白夜的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我来到了白夜的家。听到陌生人的询问声,白夜跨出门槛。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人世沧桑,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他来。经我自报家门,他高兴地握住我的手,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2006,(36):22
名字来自于两部书稿《卡帕记者丛书》名称来自于《北京青年报》主任记者张力以及广西记者徐歌的书稿。张力的书稿是以他在台湾牢狱248天的亲身经历、体验写就的;而徐歌的书稿也是以他在南非做记者的亲身经历写成。两部书稿都表现了作者非凡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们为了自己所钟爱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记者、新闻教育家俞颂华先生,1893年生于江苏太仓,1947年10月病逝于苏州。他去世已经三十六年了。俞先生的高风亮节,道德文章,特别是他终其一生对中国新闻事业所作的贡献,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与先生相处的时间虽短,但是,在那烽火连天、日月如晦的战乱年代,我们之间所结下的师生般的情谊却是很深的。今年3月9日,是俞先生诞生九十周年。这就启开了我的记忆闸门,俞先生的音容笑貌,艰苦经历,如同电视系列片,接连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8.
伊里亚·爱伦堡(1891—1967)前苏联著名记者、作家。他一生辛勤创作,尤其以政论式通讯最为著名,赢得了世界性赞誉。爱伦堡在成长过程中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些丰富的经历充实了他,使他坚定了革命信念并充满了战斗热情。他的作品言简意赅、立意深刻、文采熠熠、笔锋锐利,自然与读者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感。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战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这个二十来人的编辑部里,论年龄,许法新同志大概是最老的一个。可巧的是,他也是我的一位最老的同事。我初次和他见面,是在一九三九年。屈指算来,四十六年,那已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到了贵阳,当了《贵州日报》的记者。这个报社到底有几位记者,我一直没有弄清楚。那  相似文献   

20.
记者这行职业在人们眼中地位还是挺高的,何谓“忍辱负重”呢?请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大半生涯中就有过几次不平常的经历。一是1954年他从莫斯科(驻苏记者)调回国内,当时已是很有名的记者了,而报社某些头儿,对他抱有成见,却让他回编辑部坐了一阵冷板凳。后来,竟让他去报道纽约市的垃圾清理工作。这是一项例行的报道,通常由实习记者去完成,现派一位名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