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风情美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审美对象。民俗风情审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良俗是审美欣赏对象;陋俗自身不能成为审美欣赏对象,但某些陋俗所反映的某些社会生活和某些表现形式可以转化为审美欣赏对象;良俗和陋俗都可以成为审美创造对象。民俗风情审美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的审美,它们又各有多个层次和系统  相似文献   

2.
发表于一九九0年的《美穴地》①,是贾平凹的一部民俗化中篇力作,无论是素材的选择、情节的构建和人物的塑造,还是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都无不体现出民族传统的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华民俗风韵。小说从民俗生活中选材,通过对民俗生活相的描写,极其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挖掘出其中令人深思的意蕴,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仔细玩味这部仅三万字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作品中所营构的民俗机制,至少有这样三个层面:一是对于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的描写;二是对于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的揭示;三是以民俗纠葛构建小说的情节冲突。所谓有形物质…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特色,就是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的生活背景与社会阅历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也由于年龄大小、生活变故、情感变化、人生阅历、地位高低而变得异彩纷呈。由此看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课文的写作背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与补充,学生理解课文就会水到渠成,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关于鲁迅小说反映民族生活内容的开放特点,不少同志已经做过许多探讨工作。人们对于开放带来创新,新的内容改变民族风格的性质这一点,一般是容易理解的,并且能够接受的。然而,依据这一认识来考察鲁迅小说的民族形式,问题就会显得复杂一些。与内容相比较,形式具有更多的保守因素,一个民族的人民几千年形成的欣赏习惯、美学趣味可能更多地反映在形式方面。无论哪一个作家,都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艺  相似文献   

5.
民俗是反映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一种生活文化,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民风民俗,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他用自己的文字描写他所熟悉的市井民情.这与他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以及老师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此他的小说中包含着大量的民俗风情.他的小说以短篇为主,用平淡的叙述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展现一个地区的乡土民情.汪曾祺的小说风格展现了作家的独特的审美品格,是中国哲学的文学化反映.小说中的民俗风情是作者心中的一处情感港湾,纯朴而美好,蕴含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亲近而致远.  相似文献   

7.
路遥对黄土地上民俗生活样态的书写,反映了陕北独特的生活面貌。作家通过大量的民俗元素构建了小说人物的活动空间,以陕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原型,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借用民俗场景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立体交叉桥"和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生活。路遥是一个对史诗性追求非常自觉的作家,将宏大的历史问题表现于琐碎的民俗生活中,蕴含着深刻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统照并非乡土作家,但其小说创作所散溢的北方乡土气息,即文学史谓之的鲜明的地方色彩,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渗透在作品中。民俗可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因而它在文学作品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担当起灵活多变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笔者即从民俗文化学视角,通过抽量分析王统照小说《山雨》中的民俗事象,以探求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时下,在我国文坛上,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深地渗透在作品中。与此相应的,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作家以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投入到文化的“寻根热”中。我以为这是我们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吉兆。艺术自有艺术的庄严与高雅。艺术家只有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修养——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和艺术感受力、表现力,才能不断地为时代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好作品来。  相似文献   

10.
以《撒忧的龙船河》为代表,“土性”作家叶梅的小说集中展示了龙船河、豌豆角、桡夫子、梯玛、女儿会、跳丧鼓等一系列土家族独特的民俗意象群。这些民俗意象生动地再现了鄂西土家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表现出作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成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祝兰萍 《学子》2013,(14):124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各个领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伴随物,其魅力在于以绚丽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勾勒出时代与民族的文化心理。一、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基础,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也就强烈地受到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约定,成为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12.
我在儿时就听说了“天才神童作家”刘绍棠先生,很早就读过他的《运河的桨声》。刘绍棠先生是中国一位真正的民俗作家,他的作品诸如《鱼菱风景》、《花街》、《孤村》、《水边人的哀乐故事》、《渔火》、《蒲剑》、《二度梅》、《狼烟》、《蒲柳人家》等,是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圭臬和瑰宝。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刘先生都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力透纸背地镌刻在他的作品中。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对于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最好诠释。刘绍棠先生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京郊大地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13.
高旭帆以忠于生活作为创作原则,初步形成了三个艺术风格:首先是作品中能将地域性与超地域性统一于一体;其次是利用民俗风情使作品的历史感得以形成,对作品中的政治风云起到消解作用,再次是自觉革新了小说叙事机制,完善了小说写法。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民初文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反映社会变迁风貌的小说可以曾朴的《孽海花》和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孽海花》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心态转换,而《广陵潮》则集中表现的是内地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孽海花》对历史的表现带有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表现出某种新旧杂糅性。《广陵潮》具有一种原发的自然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其作品以言情为主线形象地展现清末民初的民俗风情以及其在时代冲击下的演进和蜕变。作家对政治、社会主题的关注,是近代小说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在整体观照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基础上,认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影响了东北作家群的审美思想、审美心理、审美价值,东北作家群在创作时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的记录者,传承者。指出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粗犷雄强的绿林文化是东北作家群民俗生活场域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利 《学周刊C版》2011,(9):59-59
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哈萨克族的小说创作队伍中,伊犁籍作家是重要的一翼,其中有全国知名的哈萨克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也有一批成果丰硕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也敏锐地反映了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事物、新思想,同时深刻地批判了困扰本民族与时俱进的消极因素。他们的作品语言生动、风趣,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  相似文献   

19.
苏芳 《现代语文》2014,(5):115-116
任何文学都是对于生活的放映,只是文学体裁不同,其反映形式又是不同的。对于小说来说,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则是最真切最直接的。人作为个体,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总是片面的、有限的。但是,通过阅读小说,通过作家的眼、文字,学生会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更深入、更真切地了解。在十几年的高中教学生涯中,笔者总是借助小说来为高中生展开一幅幅人生百态图,让高中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世界。最关键的是,小说的文字背后具有丰富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深层解读,挖掘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独特的作家,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曾被誉为“废名风”。他在小说中建构了让“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园”。尤其是193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更是别开生面之作。是“破天荒”的作品,是一部对传统小说文体反叛的作品。该小说重描写情景不重叙述故事.重生活情趣不重性格命运,重风景民俗不重社会背景。具有散文化的结构,诗的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